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8期第1版
 
2009年第88期第2版
 
2009年第88期第3版
 
2009年第88期第4版
 
2008年第88期第1版
 
2008年第88期第2版
 
2008年第88期第3版
 
2008年第88期第4版
 

为了7600万农民的幸福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综述
□河南日报记者  庞永涛
    前言  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6年,农民病有所医梦实现。2003年启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河南经过短短6年的飞速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为农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长城,护佑着他们在奔向小康、追求幸福的路上昂首前行。誓言无声。河南,以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对人民的承诺,向即将到来的伟大新中国60华诞,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2009年,注定成为全省7600万农民重要而难忘的年份。
    2009年,在2008年提前全面实现国家全覆盖目标的基础上,新农合这项制度,已经惠及河南农业人口的92%。目前,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的农民增至7246.23万人次。
    这意味着,全省广大农民的日子将发生一个质变。没有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忧虑,摆脱了“小病扛着,大病挺着”的尴尬,这是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是从活得有保障向活得滋润的跨越。
    而创造并演绎这奇迹的,是省委、省政府的民心工程。
    近几年,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经济高增长契合了河南近年来积淀的诸多成果,进而得到了全面释放,持续爆发力的连带效应开始显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刘振杰认为,这不仅是量的增长扩张,更是经济运行质的飞跃。而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同步增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为解决民生之疾奠定、填充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新农合,就是我省经济发展给予社会事业巨大推动的又一佐证。
    从48%到19%,农民医疗需求迅速释放,社会目光转移到农村
    7月15日上午,长葛市。
    “这两年,我们卫生院的就诊率呈30%以上的速度递增,病房里人满为患。”长葛市坡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胡志恒,指着马上完工的新病房楼和络绎不绝的病人说。有着十几年乡镇卫生院工作经验的胡志恒,对卫生院当前“车水马龙”忙碌的场景感慨万千,“在以前,这都不敢想象”。
    2008年,是我省新农合成果显现得最突出的一年。这一年,农民的医疗需求得到较好释放,农民的就医流向已发生明显变化,参合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逐步升高,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明显下降,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来自相关部门的权威统计,真实地印证了实施新农合前后全省农民就医情况的反差。
    2003年,新农合实施之前,全省农村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高达48%!这个数据也是全国的平均数据。看病难、看病贵,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同样在河南全面振兴过程中显而易见。
    而2009年,这个数字却在急速下降,跌至19%。
    从48%到19%的变化,是农民就医情况的跃进——农民就诊率提高,农民医疗需求反弹上升。
    毋庸置疑,贫困地区农民看不起病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济原因。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乃至相对滞后,直接制约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出现农民看不起病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每天只拿三分三,全年健康保平安!”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新农合,实行大病统筹,兼顾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这也使得每年只拿10元钱的农民有胆量去医院就医,并从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2003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补偿参合农民医疗费用95.74亿元,其中住院(大额)补偿79.93亿元,门诊(小额)补偿15.81亿元,受益农民1.09亿人次,其中有1160.18万人次享受住院(大额)补偿,达到封顶线补偿的参合农民26141人。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受益率由2003年的4.01%提高到2008年的6.91%,实际住院补偿比由2003年的平均25.71%提高到2008年的42.78%。
    由于长期从事基层卫生管理工作,有着“老农村”美誉之称的河南省卫生厅农村卫生管理处处长王耀平,对河南新农合工作了如指掌。我省从2003年开展新农合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新农合制度建设由点到面迅速铺开,2009年全省157个县(市、区)有7500万农民参合,参合率由2003年试点初期的75.58%上升到94.18%。新农合筹资水平也由当初的30元提高到100元。在100元中,农民个人筹资20元,财政筹资80元。农民个人的20元筹资,统一划入农民个人的家庭账户,用于支付门诊诊疗费用。而参合农民看病报销的最高封顶线也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3万元。
    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将由人均80元提高到人均120元。全省还将逐步取消家庭账户,统一实行门诊统筹,也就是说,参合农民每看一次门诊都能按一定比例报销。同时,参合农民看病报销的最高封顶线将提高到6万元。
    刘振杰认为,经济高速增长与民生工程的良性互动,其作用力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高速度、高回报,反过来拉动民生,造福民生,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所谓物质的、精神的共享,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发达地区屡见不鲜。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分析说,参合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逐步升高,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却明显下降,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得到有效缓解,这些现实,都映衬出新农合确实是居功至伟,同时也彰显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给民生带来的引擎和拉动效用。经济的高增长对社会事业,尤其是对民生工程的高投入、高回报,其最现实、最积极的社会意义就体现在这里。
    从求医到接诊,经济与民生发展同步递进
    在河南经济迅速腾飞的大背景下,新农合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事关河南7000多万农民的健康保障,自然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最为关注的首要工作。
    事实上,农民“求不起医”其表象主要来自经济局限,这局限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部分农民的贫困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与健康总是有着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
    刘学周介绍,与经济大发展的态势相比较,河南卫生的公平性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刘学周把卫生公平性遭遇挑战用“严峻”二字表述,足见其关注程度。这些方面包括:城乡群众健康水平、卫生服务利用(尤其是农村)、医疗筹资水平等。
    与这种表象相伴相随的,或者说深层原因是,全省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由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即“接诊”能力差。而弃“弱”求“强”,投奔城市大医院求医,对许多农民来说,则好比“天方夜谭”。
    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2003年以前,全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力量十分脆弱。调查显示,全省30%的乡镇卫生院面临或已经倒闭,30%勉强维持,只有30%多一点的运行可以,但也朝不保夕。在这样的困境中,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底线之低、农民卫生资源利用率之低不难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出现了48%应就诊而未就诊的农民患者比例,且长期居高不下。
    省委、省政府正是在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转投民生工程,这种高经济增长的高回报在新农合制度的笃定及全力推广扩面上,被诠释得最为完美。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是最能体现卫生公平性的提法,也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河南卫生工作锁定的重点突破领域。
    明眼人不难看出,在河南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省委、省政府连续将财力的重心向重点民生工程倾斜,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民生工作的同步递进态势,尤其在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连续大投入,堪称大手笔——
    在新农合筹资水平上,由原来的每人每年30元标准提高到100元标准,而农民本人则不超过10~20元,基本全部是政府“埋单”,仅此一项各级政府财政每年要拿出近60亿元。从2003年至2008年,全省共筹集新农合资金118.56亿元,这个投入力度,在河南历史上绝无仅有!2009年,这个投入力度还将加大。
    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面,河南省将用5年时间,筹资近百亿元,重点支持建好县级“三院一所两中心”,即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县120指挥中心,完成6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在培养农村医生方面,用5年时间,投资4亿多元,免费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000名研究生,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培养1万名本科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1万名专科生,逐步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以专科生为主。同时,将全省10万名注册乡村医生全部免费轮训一遍,全面提高档次和医疗技术水平。
    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带动了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向全省广大农村医疗机构下沉,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
    从治病到防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国民的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其主要途径就是利用社会保障这一再分配手段,来达到合理切分蛋糕的目的。对此,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提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加强社会建设。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中共河南省八届八次全会上也明确要求要在经济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动经济发展。
    刘振杰说,新农合推行之前,虽然各级政府一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但是由于医疗负担过重,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较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致陷入“贫困陷阱”之中难以自拔。通常在一个家庭里,只要有一个重病或慢性病患者,无论家境如何殷实,也会立马陷入困境。因此,农民们别说没积蓄,即使有一些积蓄,他们也往往吝惜消费,而是留作看病等不时之需。这也是多年来农村市场疲软、需求不旺、激而不活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我省陆续出台多项拉内需、保增长的应对措施,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把重量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项重大民生问题,农村市场明显活跃。
    对于有着近亿人口、7000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来讲,河南新农合进展的好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不但关乎我省千万农民的健康,更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骨肉相连。刘振杰与千万个农民一样,对新农合寄予厚望。
    “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为“民生中的民生”的新农合,插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提供了向纵深发展的广阔空间。王耀平说。
    “以前是我们到村里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劝导患病村民到医院就诊。现在是有一部分村民主动到医院咨询健康知识和就诊。”胡志恒通过对来医院就诊患者观察,发现了这细微的变化。
    科学研究证实,许多大病、慢性病都是由于平日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所致(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这些疾病治疗起来不但花费巨大,效果还不甚明显。如果我们能够花1元钱来做预防保健,那么,我们就可能在将来节省10元、甚至百元千元的治疗费用。从这个角度看,预防保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纯粹的治疗效益。
    刘振杰建议,应该重新确立“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在农村地区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的同时,加大卫生保健宣传力度,使农村居民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市民化与文明化、健康化同步进行。对新医改方案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结合的理念,他觉得十分符合国情。
    当前,农民看病率不断上升的这种“井喷”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慢慢归于常态,随之而来的将是农民更高健康需求的升温,新农合将扮演由“治”到“防”的新角色。从制度上引导、保障、满足农民这种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将是下一步新农合工作的主题。
    从“治”到“防”,一字之差,看似农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其实,深层意义上折射的却是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从看病难,到敢看病,再到没病防病,简单的三步曲,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王耀平说。
    从健康到小康,迈向幸福明天的铿锵步履
    健康是什么?
    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其他条件再多也只是0。
    “降低门槛,让农民看得起病”,这是新农合提高农民健康幸福指数的最大“闪光点”。
    坐在宽敞、整洁的卫生所院子里,长葛市拐河杨村卫生所所长许金灵说:“村民有个头痛脑热的,全天24小时都能在我们这里得到解决,而且,有新农合报销。”
    许金灵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村的支部书记。对新农合给村民带来的变化,他有着自己的认识,“再没有村民因看不起病,而找村委了,村里的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农民看病,国家报销,从古至今,都没有的好事,您说农民现在的日子过的滋润不滋润。”
    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53岁村民陈和平的大哥3年前被查出患了心脏病,连喘气都难。就在一家人陷入绝境的时候,新农合救了老陈一家。3年来,每年陈和平都要陪大哥到金城乡卫生院住3次院,医药费花了1万多元。
    “全家六口一年交参合款才60元,县合管办医药费补偿,共补偿了5000多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它相当于咱全家一年的经济收入的一半多啊!”
    “啥叫幸福?没灾没病、家和万事兴那叫幸福!”7月14日中午,准备领着大哥出院的陈和平发自肺腑地感叹。“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从过去农民看病自掏腰包,到现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仅拿出象征性的一点费用,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这不能不说是河南农民幸福指数的高点攀升乃至在奔小康道路上的又一次实质性跨越。更有人说,这是一次搭载“健康快车”奔向小康社会的幸福之旅。此言不虚。
    这个功劳,自然与新农合的贡献密不可分。
    刘学周认为,国民健康是一种财富,政府和社会对医疗卫生的投资,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也是对国家财富的投资,是对生产力的投资,是使我们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不但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水平,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可靠保证。
    河南连续几年经济增长率都超过14%,经济总量已稳居全国第五、中西部地区首位。2008年年底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达到3000美元。在如此大好发展形势下,我们坚信,河南奋力前行的步履将会更加雄壮有力,河南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也会连年攀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