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平顶山市湛河骨伤科医院院长 王爱武
本报记者 王平
从富家孩童到流浪孤儿,童年的王爱武过早地的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从公立医院的正式医生到下海创业的个体医生,伴随着事业的跌宕起伏,王爱武始终坚持做技艺精湛的良医、做医德高尚的大医。平顶山市湛河骨伤科医院院长,骨伤科主治医师,农工党党员,中国骨伤科学会常务理事,湛河区政协常委,平顶山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众多光环集于一身的王爱武依然谦逊而不张扬,节俭而不铺张,虽名利加身却依然不改善良朴实之心性。走进王爱武的世界,我们除了敬佩,也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借鉴与启迪……
为小女孩免费圆梦
直立行走是人的基本技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对于16岁的张兵华来说,能站着走路,就如同给她第二次生命。
张兵华,今年16岁,是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楮庄村人。当她10个月大时,一次高烧使她落下了小儿麻痹,导致终身残疾,不会行走。16年来,一辆轮椅成了小兵华的代步工具。小兵华一直梦想能看好自己的病,双腿能站起来走路。但限于家里穷困的窘况,使她不得不一次次痛苦地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去年3月份,经过平顶山市残联和湛河区残联介绍,张兵华和家人慕名来到湛河骨伤科医院,战战兢兢地叩开了院长王爱武的办公室。在敲门的瞬间他们就抱着一个“奢望”,向院长说明情况,医疗费缓交几天,如果能减免几百元,那是再好不过了。令张兵华和家人意想不到的是,院长王爱武了解情况后当即做出了全免住院费、生活费和第一期手术费共6000多元的决定。同时,为了保证手术做得成功完美,特安排业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黄保根为她手术。在住院治疗期间,王爱武及其他医护人员都给予了她特别的关照,并买来点心看望看望她。目前,经过两次手术,张兵华的腿和正常人一样,能够站立,基本恢复独立行走的能力。
在医院值班的王爱武拿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记者随手翻了翻,上面全都是减免医疗费的记录。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从2004年6月份以来,记录在册的贫困病人就不下100人,减免费用达20多万元。
在张兵华的那一页,记录着她第二次手术还欠治疗费1500元。王爱武说,这笔钱他已经决定给免了,随后拿出笔,在上面画了一道,表示已经结清。
相对于张兵华,20岁的李闪闪则更加幸运。闪闪是平顶山市石龙区人,得了先天性小儿麻痹,双足马蹄内翻。2005年5月,闪闪慕名来到湛河骨伤科医院治疗。病治好后,王爱武心想,小姑娘的病是治好了,但以后的工作怎么解决?于是,王爱武将闪闪送到电脑学校,让她免费学电脑。半年的学习结束后,王爱武又将闪闪安排在医院工作,负责微机管理。不光帮自己治好了病,就连工作也帮助解决了,每当提起王院长的善举,闪闪总是满脸的感激。
小医院吸引众人来
王爱武是个不张扬的人,在他看来,钱应该实实在在地花在病人身上。在医院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患者表达感谢的锦旗,患者不光有本地的,还有不少信阳、驻马店等地的,甚至还有安徽、山东、河北、江西、湖北、山西等外省的。
一家规模还不太大的私立医院,又不怎么宣传,它怎能吸引来如此多的外地患者呢?王爱武说,他们就是靠良好的医术来做宣传,通过患者的口碑相传。在手术统计本上,记者看到,不少外地患者是同乡或同村。王爱武常说,仅有德行,没有良术,那充其量是一个庸医。只有德技兼备的医生才能称得上好医生,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
今年68岁的吉松林是王爱武的老朋友,两人已经有30多年的交情了。1977年,吉松林得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什么活都不能干,行走也困难,很多不懂事的孩童还取笑他走路的姿势。为此,吉松林跑了全国多家医院,但医生都表示治愈希望不大。绝望之际,吉松林找到了在原平顶山市西区医院工作的王爱武。当时王爱武已从洛阳卫校大专毕业,又到洛阳白马寺正骨医院进修过,师从正骨名医郭宗正、郭维淮、张善才等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得到大师真传的王爱武决定收下这名病人。
经过半年的治疗,吉松林的腰奇迹般地的直了起来。随后,他居然还能下井挖煤,30多年来病情从来没有复发过。得知吉松林的腰好了,整个西区都轰动了。吉松林对王爱武自然是感激加崇拜,二人从此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能将如此难的病例治好,这不仅给王爱武带来了声誉,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动力和信心,他立志要做骨科大医。目前,在治疗骨折方面,他倡导少开刀、少花钱、病人痛苦小的理念,并在平顶山比较超前地采用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湛河骨伤科医院在采用手法复位、钢针撬拔、螺旋外固定架固定等方法治疗复杂型多发性骨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6月,王爱武又与我国著名肢残康复专家黄保根、汪盘根合作,创办了肢残矫形康复训练中心,专门从事肢残矫形康复工作,目前已通过手术矫形治疗肢残病人1000多例,成功率达到99.6%。
成功背后的坎坷
不熟悉王爱武的人可能会说他很风光,因为刚过天命之年的他目前拥有两家医院及其他产业,名和利,他都不缺;但熟悉王爱武的人会说他很不容易,因为从孩童时代起,王爱武就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踏遍荆棘之后的成功的确来之不易。
王爱武刚出生时,家庭比较富有。在王爱武还不到10岁时,父亲病故,母亲瘫痪,不多久母亲也随父而去。一场洪水过后,王爱武幸福的童年彻底被淹灭。为了养活自己,小小的王爱武只好独自外出流浪,以讨饭为生。
在他13岁那年,命运之神向苦难的王爱武露出了笑脸。他来到了在郑州工作的大姐身边,并被大姐送到郑州一所著名中学就读。王爱武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准备通过勤奋的学习来改变命运。
文革时期,王爱武回到老家农村劳动。但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总是想方设法学习一些基本医疗技术为乡亲治病疗伤。王爱武的善举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称赞,大伙见他是棵好苗子,就半推举半保送地举荐他上了洛阳卫校的大专班。毕业后,他回家乡行医,随后又自费到洛阳白马寺正骨医院进修。在名师的指导下,王爱武进步很快。
1979年,命运之神再次向王爱武招手,通过公开考试,王爱武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了当时的郊区人民医院,成了堂堂正正的“正牌”医生。王爱武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慢慢得到领导和患者的认可,工作没几年,就当上科主任。
不久后,在家人一片反对和恳求声中,王爱武作出了一个艰难而有远见的决定:辞职自办医院。1985年4月,王爱武取出已经存了8年的108元钱,在石龙区创办了高庄骨伤科医院。创业之初,为了购买医疗器械和药品,王爱武只好四处举债。为了早日还清债务,他和妻子白天坐诊、出诊,晚上下井下厂,连装卸车这样的体力活也争着去干。
天道酬勤!慢慢地,医院的知名度高了,病人也开始多了起来,而王爱武夫妻俩也开始有了积蓄。1993年春天,王爱武和妻子再次“杀”回平顶山市区,在市郊平叶路柏楼车管所东1000米路南成立了湛河骨伤科医院。
骨医的人生追求
王爱武办公室很简单,狭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医疗书籍和报刊,屋内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空调。但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次记者走进他的房间,空调始终是“下班”状态。空调是坏了,还是舍不得用?记者几次想问他,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在王爱武的轿车的后排座位上,经常放着半瓶剩酒。他告诉记者,如果是宴请客人,他都是拿出未开封的酒。但如果是自己喝或者和一些老朋友对饮,一般就用这剩酒。几次吃完饭,记者注意到,不管桌上的酒菜还剩多少,他都要照例“打包”带走。
甘于做一个“守财奴”,王爱武是为了什么?为了子女,这是记者的第一反应。王爱武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女儿大学毕业后在自家医院工作。由于自己有着悲惨的童年,王爱武对子女显得非常慈爱。
但他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考虑将自己的家产留给孩子,孩子的未来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等他有一天干不动了,他要将自己的产业全部捐给国家。
无论是医院的宣传册子,还是网站,王爱武的名字和照片总是排在第二位,和其他几名专家并列在一起,而抓业务的副院长黄保根总是排在第一位。王爱武说,医院的事情黄院长操心多,理应排在第一位。其实黄院长心里明白,作为一院之长,王爱武的付出和功劳都是最大的。他能居第二,不仅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同时也是源于自身低调的本性。
穿着常年不怎么换样式的简朴衣服,坐在一家小烩面馆,津津有味地吃着烩面。如果你说此人是一个仅能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者,也许没有人反对;但如果说他是拥有多家产业的企业家、医院院长,也许没有人会相信。或许,朴素的王爱武拼命奔波,所追求的就是保一方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