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3期第1版
 
2009年第83期第2版
 
2009年第83期第3版
 
2009年第83期第4版
 
2009年第83期第5版
 
2009年第83期第6版
 
2009年第83期第7版
 
2009年第83期第8版
 
2008年第83期第1版
 
2008年第83期第2版
 
2008年第83期第3版
 
2008年第83期第4版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治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根据临床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具体病机可概括为胆胃不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五个方面。治以辛开苦降。
      人体是一个协调的整体,在病理情况下,总因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某些失调而为病。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来说,脾胃肝胆的升降失调是其主要病机。笔者认为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颇为心机。平则协调无恙,不平则病。循此原则,以协调脾胃肝胆之升降,作为治疗此病的大法。具体治法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常综合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方剂,加减变化,调遣方药。
      基本方:制半夏、黄连、黄芩、旋复花、代赭石、竹茹、煅瓦楞子、枳壳、木香、紫苏梗、甘草。
      胆胃不和   苦泛恶,胸胁烦闷,溲黄,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数。在上方基础上,佐以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加减,重用黄芩、半夏、竹茹、枳壳、枳实、青蒿等。
      肝胃不和   胃脘胀气,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泛酸,呃逆,嘈杂,心烦易怒,舌边略红,脉弦。在上方基础上,佐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二陈汤加减,重用柴胡、枳壳、川楝子、延胡索、海螵蛸、木香等。
      肝郁脾虚   情绪抑郁,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便溏,恶心欲吐,嗳气吞酸,面色不华,脉濡细无力。在上方基础上,佐以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重用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郁金、枳壳、木香、砂仁、香附、甘草等。
      脾胃虚弱   面色萎黄,肢体困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嗳气泛酸,大便溏薄,胃脘胀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在上方基础上,佐以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枳术丸等加减,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木香、枳壳实、柴胡、大枣等。
      气滞血瘀   脘腹胀痛,攻窜作胀,疼痛隐隐,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怒张,脉涩不畅。在上方基础上,佐以四逆散、血府逐瘀汤、金铃子散、失笑散等,重用柴胡、赤白芍、枳壳、川芎、川楝子、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制香附、郁金、乌药等。
      随症加减:
      泛酸   胃食管反流病者大多胃酸多,泛则逆而为病,故制酸是控制发作的重要环节。制酸药有海螵蛸、煅瓦楞、白螺丝壳、牡蛎等。由胃热生酸者,佐以黄芩、地骨皮、蒲公英;由胃寒生酸者,佐以吴茱萸、干姜、荜拔、荜澄茄等。
      胸脘疼痛   由胃寒致痛者,用高良姜、制香附、桂枝等;由胃热致痛者,用川楝子、延胡索等;由瘀阻致痛者,用五灵脂、九香虫、炙地鳖虫等。
      胃脘痞胀   大多由气机阻滞,或脾虚失运,胃排空功能障碍,可以枳术丸、保和丸、四磨汤等。
      嗳气   多由胃气上逆引起,胆汁、胃酸随气上逆,诱病发作。治宜和胃降逆,药以旋复花、代赭石、竹茹、制半夏、丁香、柿蒂、降香、炮姜等选择应用。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庆其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