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林州市河顺镇东里村乡医吕海亮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陈培玉 郝玉周 7月15日,酷暑难耐。在林州市河顺镇东里村,上千名村民冒着高温,眼含热泪为年仅36岁的普通乡村医生吕海亮送葬,并为其家人捐款,捐款名单贴满了整整一面墙。 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过世,为何会有上千人为他送葬,引发人们如此深的悲痛? 他倒在岗位上 7月10日,是吕海亮异常忙碌的一天。东里村的村民谁都没想到,这竟是吕海亮人生的最后一天。 凌晨3点,村民李勇强觉得不舒服需要输液,便敲开卫生所的门。值班的吕海亮认真地为他输液治疗。直到凌晨4点多,药液才输完。 早上7点多,又和往常一样,吕海亮随便吃了点东西,就骑上了他那辆半旧自行车,带着药箱,开始到村民家里出诊。 整个上午,不断有人找他出诊。下午1点多,他到自家附近的一户村民家出诊,结束后才回到家里吃午饭。下午,吕海亮依然一刻不停地奔走在患者家中。 晚上7点多,他给村里52岁的杨现娥挂上了吊瓶。这时,他感觉身体不舒服,就对杨现娥说:“婶,我难受得很,得回家歇歇。明天一早我就来给你输液。” 回到家,妻子李艳平为他端上饭,可是吕海亮难受得吃不下,一碗面条仅仅吃了小半碗。他刚躺下来想休息一会儿,又想起还有几个病人在家里等着输液,就挣扎着爬起来,向病人家走去。 从李海庆家到李林生家,再到李勇强家,平常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的活儿,这天晚上,他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晚上9点50分,吕海亮终于给最后一名病人李勇强输上了液,然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卫生所走去。 晚上10点多,吕海亮有气无力地把药箱放到卫生所的桌子上。那时,他感到脖子肿痛,呼吸困难,挣扎着对同事说:“不行了,快把我送到镇卫生院……” 然而,还没来得及走进医院的大门,他的心脏就永远地停止了跳动。就这样,年仅36岁的乡村医生吕海亮在忙碌中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 众人爱心泉涌 吕海亮上有多病的父母,下有6岁的女儿及8个月大的儿子,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可是,作为乡村医生,他从来不肯向乡亲们多收一分钱。他死后,给家里留下5万多元的债务。听说吕海亮走了,乡亲们纷纷前来捐款。 在他家门前的墙上,贴着一串长长的捐款名单,捐款者足有400多人。东里村有400多户,几乎每一家都有人捐款。 75岁的李福成拄着拐棍来了。老汉眼含热泪说:“我身体不好,海亮这几年没少为我跑前跑后。我捐100元,算是一点心意。” 村民李双成常年都是烧柴火做饭,连一个煤球都不舍得买。他含着泪说:“海亮生前欠我1000元钱,这钱我不要了。我还捐了500元,为他办后事。不为别的,就为我一家四代都让海亮看过病。” 在外地工作的吕福生、吕来贵等人,也分别送来了500元。此外,有残疾的吕堆的送来了50元,双目失明的李文生送来了10元。 听说吕海亮去世了,河顺镇卫生院的职工为他捐款,河顺全镇的乡村医生为他捐款,屯头、柳泉、可乐山、西里等村的群众也自发前来为这个普通的乡村医生捐款。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大家给吕海亮家捐了17849元。 永远的怀念 在追悼会上,许多人在吕海亮的灵前潸然泪下。 除了药费低廉,吕海亮的服务在周围村庄也是出了名的周到。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一个电话,他都是随叫随到。 75岁的村民吕元喜悲伤地告诉记者,前年大年初一的夜里,他突然胸闷、心慌。给海亮打电话后,海亮很快就骑着车子来到他家,给他挂上输液瓶,并一直陪着他直到输完液才走。吕元喜说:“这样的医生,比儿子照顾得还周到啊!” 在街上,看到乡亲们,吕海亮总会问他们的身体怎么样,上次吃的药效果如何,应当注意什么。村民感动地说,这样的村医,不是我们的家里人,可真像我们的家里人啊。 吕海亮的同事、东里村卫生所所长李现松到现在都不能接受海亮去世的事实,他说:“海亮人老实,踏实能干,工作任劳任怨,这样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河顺镇卫管站站长陈海州对吕海亮的印象特别深,他说:“海亮每次都是骑辆半旧自行车来汇报工作,安排给他的工作,不用催促,他准会保质保量提前完成。” “救死扶伤把自己置之度外,走街串巷为群众解除病痛。”东里村村民为吕海亮撰写的这副挽联,是对吕海亮短暂一生最好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