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1期第1版
 
2009年第81期第2版
 
2009年第81期第3版
 
2009年第81期第4版
 
2008年第81期第1版
 
2008年第81期第2版
 
2008年第81期第3版
 
2008年第81期第4版
 

良知如果化为制度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胡晓军
  6月底,新密农民工张海超的一次惊人之举引爆了舆论。这一惊人之处在于,为了证明自己患有尘肺病,即使“肉眼已可看见”,仍然坚持选择“开胸验肺”。最终的结果与肉眼的判断相差不大,但由此引发的良知、责任与理性、制度之辩,将相关当事人夹进了舆论漩涡。
  中国是一个善于以道德的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又容易因道德评判缺乏制衡禁锢自我的民族。从古到今,历史上能够留下刻度的,无一不是道德的楷模,其次或许才是思想、事功。此之谓“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奥秘。也正因为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多是道德评判,具体来说是良知评判的因子,公众与舆论对事实的评判天然地选择了“有没有良心”、“合乎是非与否”、“事实境遇如何”退居次席或不管不顾。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的评判火力就这样投向“相对强势者”。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眼光暂时放的宽些,单从媒体报道的诸多细节中我们就可以打出很多问号?体检中发现了肺部有问题,企业领导层为什么要对职工秘而不宣?生了病,为了求个清楚明白,省内、国内的顶级医院跑了近10家,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进行职业病诊断时需要企业首先提供证明材料,但非得地方政府调解才行的通?为什么专业职业病诊断机构的一次判断,就能让病人心灰意冷,进而选择铤而走险?为什么人们看着近乎自残的事实发生,没有强力阻止?等等。
  所有的问号背后,写着的都是良知与责任的尴尬,制度与理性的失语,以及个体与机构、制度交往中的荒谬。当人们将谴责的目光投向职业病防治机构,甚至拿《二十二条军规》判断制度的荒谬时,可曾想到,这一极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共同犯了错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将自我当作事件的评判方、与事无关者,即使这一个体问题最后会有圆满的结果,但悲剧或许仍将继续,我们将不得不重复新的循环。
  我们共同的错误,就是将良知、责任与理性、制度混为一谈,既没有发掘出良知、责任以及理性、制度各自具备的独特价值,也缺乏将良知、责任转化为理性、制度的能力。简单一点来说,我们总是不吝啬表现自己的感情、不吝啬表现自己的善良,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善良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不乏诉说的能力、评判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但是缺乏落实的能力、建设的能力。
  再回到我们的传统。不论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合体,还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先辈们憧憬的、实践的是这样一种局面,将美好的个人幸福与世界的发展有机融合,这样,良知才能内化为责任,责任方能体现为理性、形成于制度。我们美好的愿望最终才能变为现实。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