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遇到一个能够真正关心我,愿意了解我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不会在乎我是谁,不管我有没有钱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不会连看都不看我的医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真正懂得爱,能从我微小的一举一动中洞察我心的医生……” 这是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的一个台湾网友写的一篇朴实的短文。 文章写的是患者心底的希望。这位普通患者的心声再次证明,即使是在“医学科学主义”至上风行的今天,对病人的温情和关怀,恰恰是挽救尴尬境地、打破恶性循环的良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主旨就是让医学回复温情,让医疗变得更加有序和减少浪费。“还医学以人道主义”,让医学再次“以病人为中心”,这样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不合理的行医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态度和心情,与其抱怨社会不公、处世艰难,不如返躬自省,真正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会减少许多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