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0期第1版
 
2009年第80期第2版
 
2009年第80期第3版
 
2009年第80期第4版
 
2009年第80期第5版
 
2009年第80期第6版
 
2009年第80期第7版
 
2009年第80期第8版
 
2008年第80期第1版
 
2008年第80期第2版
 
2008年第80期第3版
 
2008年第80期第4版
 

病人“购买”的是什么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在医院,病人购买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药品,也有人说是检查,还有人说是医疗服务。在医疗行业,争论一直都没有终止,医生认为医疗服务的价格太低,病人却表示已经承担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用。经过数十年的尝试,我们却每每发现我国的医疗体制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买方”、“卖方”和“旁观者”都不满意。其实,有个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弄清楚,即病人想从医院获取什么。
  医院有成千上万种药品,有名目繁多的检查项目。病人没法自行选择,不得不求助于医生:“我应该检查什么?我应该吃什么药?”这时,差别就出现了。在餐厅,我们可以潇洒地点菜,甚至完全拒绝服务员的推荐;在商场,我们习惯随意挑选,寻找样式最新颖的服装……总之,在这些场合,买方有绝对的自主权。
  医疗服务却完全不同。因为知识的不对称,病人没有办法自己决定是马上住院还是门诊观察,无法决定应该吃药还是需要手术。那么,这一切是如何确定的?是医生。在医院,医生将他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帮助病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在此基础上制订一个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可以说,病人掏钱不单单是为药品和检查买单,更多的应该是为了换取医生的临床智慧和专业判断。也就是说,单纯用药品成本和设备成本来衡量医疗服务的价格,不能客观反映出医疗的价值,包括医生的价值。
  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于是,医患关系走到了“敌对”的地步。在某种程度上,病人并不完全认可医生付出的劳动,甚至整个社会也形成了一种误解,把“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等同于“医生工作的公益性”。只要医生谈收入,就有人指责其“没有良知”。激励机制的缺失,让部分医生不再“思维”,至少对某些病人他们不再“思维”。“你想要做什么检查?”“你想开点什么药?”如此这般,药房的大门敞开了,变成了自选超市;医生的态度好了,变成了面带微笑的服务员。然而,这样真的使病人获益了吗?
  我们承认,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生理应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然而,医生也需要生存,也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呼唤更为合理的医疗体制,让医生得到保障,让病人不再埋怨。只有这样,医院才能给予病人真正需要的、物有所值的“商品”。
      (摘自《健康报》)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