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0期第1版
 
2009年第80期第2版
 
2009年第80期第3版
 
2009年第80期第4版
 
2009年第80期第5版
 
2009年第80期第6版
 
2009年第80期第7版
 
2009年第80期第8版
 
2008年第80期第1版
 
2008年第80期第2版
 
2008年第80期第3版
 
2008年第80期第4版
 

激活健康档案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近日出台的新医改配套方案再次提出为全民建立健康档案。
      时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都相继为广大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就是要让社区医生掌握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居民需要重点关照、需要定期上门进行医疗服务、需要定期进行医疗保健提醒。但据调查,不少“健康档案”却成了“死档”,贮进了资料室,未能真正发挥其“疾病防火墙”的功能,相当一部分社区健康档案“重在最初建立,疏于日常管理,尤其不能针对性地分类管理”。
      上海市闸北区激活“居民健康档案”的做法则值得借鉴:
      一是重点为有需求的人建档。建档的重心发生了改变,建档人员不再挨家挨户去敲门登记,而是主要为有需求的人,如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建档。
      二是健康档案由“干巴巴”到“水灵灵”。根据“应用服务需求决定技术支持”的原则,在线查询个人健康状况、幼儿疫苗注射提醒等大量便民措施,被添加到了原本“干巴巴”的健康档案中。信息化的健康档案与就医卡挂钩,健康档案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档案,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账本”。
      三是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已成为该区卫生部门保群众健康的得力武器。模板化的电子病历系统缩短了书写时间,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病人交流。全面的病史和既往用药史记录,让诊断和治疗更科学合理,减少误诊和用错药的危险。患者挂号和取药的时间短了,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长了。
      笔者以为,各地在考核“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时,不能仅以“建档率”作为考核指标,而更应注重“活档率”,像上海市闸北区那样,运用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在高危人群及慢性病人群健康档案上重点做好文章。
      譬如,对于癌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传染病患者等社区高危人群,不仅要对其开展医疗服务,还需要进行心理劝导;另外,对于传染病患者,要耐心宣讲疾病的传染性,使其在患病期间注重社会卫生公德。又如,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定期进行血压测定、化验检查,在用药、饮食方面给予指导、调整,使其及时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如此,让健康档案“活起来”,不仅可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还可以凝聚社区居民的心,让社区居民满意,从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摘自《医药经济报》)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