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80期第1版
 
2009年第80期第2版
 
2009年第80期第3版
 
2009年第80期第4版
 
2009年第80期第5版
 
2009年第80期第6版
 
2009年第80期第7版
 
2009年第80期第8版
 
2008年第80期第1版
 
2008年第80期第2版
 
2008年第80期第3版
 
2008年第80期第4版
 

多种方法可诊断小肠疾病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人体消化道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小肠疾病多年来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其主要原因是对于人体小肠的检查手段不多。小肠疾病主要包括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炎症性肠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等。以往,由于检测手段的不完善,经验性地认为小肠疾病发病率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如近年来胶囊内镜、双气囊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小肠疾病的诊出率不断提高。 以下是多种小肠疾病的检测方法。
      小肠钡剂造影   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一非创伤性技术,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作出明确诊断,可同时进行栓塞治疗。但此项检查受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影响,选择性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出血速度超过0.5毫升/分的动脉毛细血管出血,并且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给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患者在服用胶囊两小时后才可饮少量清水,4小时后可以进少许清淡食物。在胶囊电池耗尽后将数据记录仪取下,并连接到可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站。数据记录仪中的图像资料最终下载至工作站中,并由相关软件进行处理。检查后胶囊自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检查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的特点,对小肠黏膜、黏膜下血管及黏膜隆起性病变检出率达86.8%,对原因不明的消化血诊断率在60%~70%,对克隆恩病的诊断率为65%。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及不能进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双气囊内镜   2003年双气囊内镜引入我国,使其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不可进行病理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分别为96%、95%、和88%。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开展尚未完全普及。
      CT仿真内镜    其方法是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摘自《保健时报》   刘宇宏   王   艳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