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甲型H1N1流感防控战中的郑州市疾控中心群体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陈书章
这几天,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牛卫东心里,最想看的是蓝天白云。
在我们看来,蓝天还是那个蓝天;但在参与阻击甲型H1N1流感的郑州疾控人心中,却分外让人神往。
连续两个多月,他们没有时间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没有时间仰望湛蓝的天空。
7月10日,河南公布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为10例,而郑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的6名工作人员,已先后筛查了361人份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样本。
从5月11日第一批密切接触者被采样检测,该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日最高处理采集样本达到30人份,按疑似病例标本随到随检,24小时应急监测的要求,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并出据检验报告来看,6名实验室人员完全处于一种连轴转的高负荷状态。
这是郑州市疾控人燃烧激情的真实写照。
从汶川地震救灾,到今年的手足口病防控战、甲型H1N1流感防控战,郑州市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应急实力再次得到检验
未雨绸缪的应急能力
这是一支擅长防大疫、抗大病、打硬仗的队伍。
4月26日,在河南郑州青少年宫,郑州市疾控中心邀请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就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进行了先期培训。
这与卫生部首次在全国发出疫情预警相隔不到一天。
时隔不到两天,4月27日,郑州市疾控中心党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成立了由中心主任王松强为组长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应急处置专家组、疫情监测与处置组、监测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和信息报道组等5个工作组(后扩充为7个工作组)。
随之,按照分工,培训、演练、宣传、储备渐次展开。
即使是人类再熟悉不过的疾病,治疗也不敢掉以轻心,更不用说曾经一度肆虐人类世界,现今尚无法完全掌控的甲型H1N1流感了。因此,当5月5日郑州市疾控中心举行的庄严宣誓“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我们愿意奉献一切!”来临时,作为宣誓代表的葛少林还是免不了内心的激动。
就像要第一批冲向危险重重的汶川腹地,郑州疾控人要坚决扼住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咽喉。这一次宣誓,上午9时不到,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省会新闻媒体记者共180余人拥满了郑州市疾控中心会议室。
这既是一次宣誓会、动员会,又是一次拿起科学武器与瘟疫展开角力的准备仪式。在这里,郑州市疾控中心宣布启动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处置预案》;在这里,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就甲型H1N1流感疫情概况、病例诊断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这次会议的余音是,结合疾控工作下社区(进农村)健康大讲堂和科技宣传活动周,郑州市疾控中心组织专家深入县、市(区),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专题讲座,先后让5868名基层防保人员和群众受益,进一步夯实了市、县、乡、村应急网络。
5月7日,当由郑州市卫生局主办、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承办的郑州市甲型H1N1流感卫生应急演练在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顺利举办时,这场对抗甲型H1N1流感的动员战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某航班有两名怀疑为甲型H1N1流感的乘客”报告指令发出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预防控制应急5支小分队分别对疑似病人开展现场流调和样品的采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信息登记,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最后通过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将疑似病人转运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和治疗,将密切接触者运送到固定场所接受医学观察……
近两个小时,应急演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疾控中心应急队伍显示了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实力。
同一时刻,郑州市疾控中心党委延伸防控的翅膀,以宣传的工具放飞社会合力,稳定了民心、传播了信心。一时间,中心主任王松强、中心党委书记王会民、中心副主任韩同武、中心党委副书记陈书章等班子成员安排并带领流行病学专家,不辞劳苦,连续奔波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讲授防控基本知识,解答百姓提出的问题。
从郑州经济广播电台“711快递”节目到与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联合组织的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公益宣传活动,从50万份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宣传彩页到70万份甲型H1N1流感健康告知书,从全天候开通的95120热线到及时更新的疾控网站……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形成了天罗地网,人民群众再也感觉不到恐慌。
而随着价值160余万元,包括防护服550套、其他防护用品6000件、消杀器械20台、消杀药品100箱等应急物资的先后到位,郑州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质量进一步加强。
从汶川地震救灾,到今年的手足口病防控、甲型H1N1流感防控战,郑州市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应急实力再次得到检验。
每天都有数批流调人员日夜待命,整装待发
与时间赛跑的流调追踪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9小时追踪,却又是郑州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两个月来最平常不过的一次追踪。
6月7日,周末,下午4点41分,当人们依然沉浸在悠闲惬意的假日的那一刻,郑州市疾控中心95120热线的值班人员突然接到河南省疾控中心传来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北京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张敏(化名)进行追踪调查。
然而,传真上显示的信息仅有:张敏、郑州,一个手机号码和护照号码。
流调队员即刻试打了张敏所留下的手机号码,手机通了,但一直无人接听。
夜色沉沉,天空中布满了阴云,时间已过21点10分,追踪调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就此放弃就是渎职,继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怎么办?为了省会郑州人民的生命健康,流调小分队的同志们发出了誓言:就是把郑州搜个遍,也不能放过一个密切接触者。
不抛弃,不放弃。流调队员在市公安干警的协助下,确定了这位密切接触者目前所住的具体位置。但到了该密切接触者所留的居住地时,发现他(她)已不在此居住……
又是一场空欢喜。沮丧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点向队员们袭来,饥饿与困乏一次次向队员们发难……他们仍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下定决心,只要这位密切接触者在郑州,就决不能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晚23点05分,一直无人接听电话的另一端,终于传来了不耐烦的女声。是她!她就是与疑似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张敏!流调队员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语速平和地向她说明原因。当流调队员问及她所在的住处时,张敏突然挂断了电话……
难道介绍情况时不够明确?或者要采取的医学观察让她感到有些害怕?为了能更好地与这位密切接触者进行沟通并确定她所在的具体位置,流调队员们在重新拨通“神秘”电话的同时,由公安干警协助,搜寻到了她所在的小区方位。时间到了6月8日凌晨1点,流调队员终于找到这位密切接触者——张敏……
夜深深,雨绵绵。汗水浸透了流调队员们的“猴服”,胜利的喜悦早已使他们忘却了9个小时连续作战的倦意。像这样的鏖战,流调队员们早已习以为常。
就在之前的5月11日,一个星期一的凌晨4点钟,市疾控中心接到处置疫情后,迅速调动有关应急队员,根据提供的与四川、山东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线索,连夜进行摸排,经过10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把与四川、山东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全部找到。
这样的数字还包括:5月13日下午,一名美籍华人乘火车抵达郑州,市疾控中心派出人员到现场处置。同时,前一天抵郑的2名外国人也在郑州找到,市疾控中心派出7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处置……
在郑州市疾控中心,每天都有数批流调人员日夜待命,整装待发。
他们既当防疫专家,又当心理顾问;既当观察员,又当后勤人,一批批密切接触者经由他们的帮助,安心渡过隔离期,重新迈进正常生活
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进退
7月8日,卫生部下发通知,甲型H1N1流感患者将根据状况分类收治,其中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患者将实行居家隔离治疗。这一防治策略的转变,标志着大规模的集中式隔离观察治疗结束。在郑州市疾控中心参与集中隔离观察的队员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了。
那是让人百感交集的50多天,从5月11日河南对第一批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隔离观察以来,王志刚、韩曲波、李国伟、王萌、张耀忠、于旭升、李庆志等隔离观察员就过起了披星戴月的日子。在集中隔离区,他们既当防疫专家,又当心理顾问;既当观察员,又当后勤人,一批批密切接触者经由他们的帮助,安心渡过隔离期,重新迈进正常生活。
实际上,与正常社会生活隔绝往往被世人视为沉重的惩罚。郑州市疾控中心的一个个隔离队员就是要让每一位被隔离者明白,他们不是孤立的,社会的爱心将让他们扬起复苏的力量。但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他们经常面对的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以世界当作生活场的世界公民、张扬个人自由的外国人或华侨……他们的愿望如何满足,怎样让他们消除戒心,心甘情愿地渡过难忍的7天时间,成了每一位队员心中最大的事。
这一点,队员王志刚心知肚明,因为他经历了那样难熬的一夜。
6月10日,郑州巩义的一名留学生在隔离一天后出现了焦躁不安的情绪。他说,要急着参加雅思考试;他说,要让女朋友来陪护;他说,要让家人来见面……当然,隔离队员也只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这位留学生交流的空间,但贸然出去显然是不允许的。
终于,这位年轻的学生试图逃过队员们的眼睛走出隔离宾馆。第一次,他被发现,队员们封闭了后门;第二次,王志刚迫不得已,只得搬把凳子,坐在了前门。这一夜终于无事,这位年轻的学生在几番冲动后睡入梦乡,但王志刚内心的嘈杂一夜都没有降下来。
这几乎是每位队员都要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要履行党和政府交付的使命,确保在当时的防控框架内,避免疫情更大范围的爆发;另一方面,他们要应付各不相同的生活轨迹,承受各色人等对个人权利的质疑。但又有谁能够想到,一旦甲型H1N1流感比人们想象中的凶猛,一旦这些被隔离者成为确诊的患者,这些本来正常的隔离队员可能首先要面临被感染的风险。更何况,他们因责任所系、使命所在,甘愿放弃正常的生活,与被隔离者一起共渡难关。
韩曲波告诉记者,他们组织了一个十余人的团队,分为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内保组、车辆组、宣传组,具体执行此次的医学隔离观察任务。为了保证被医学隔离观察者的情绪稳定,除了每日由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外,内勤保障组还在生活方面给予尽可能的照顾。为方便外籍人士,郑州市疾控中心提供了手机、话费,买来了水果,送去了英文报纸和书籍,配备了可口的饭菜,主动联系机票事宜。5月15日,美国人马修的父亲来信,对医学观察人员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
由于到达郑州的航班多为下午或夜晚,发现发热病人或密切接触者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或者晚上,再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之后,往往已经是深夜。而医学观察点队员往往在更晚的凌晨接到上级通知,准备接收密切接触者。有多次,王萌、韩曲波、王志刚、李国伟等医学观察队员都是在白天忙完了一整天工作时,在凌晨又接到通知,让紧急赶赴医学观察点。还有一次,一位队员突发急性肚疼,但半夜三更,为了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他只能忍着,让疼痛慢慢自然消失……
对于这些付出,队员们无怨无悔,他们觉得,为了保护群众的健康,一切值得。
没有一个被隔离者中途离开,没有一个被隔离者向上级部门投诉,郑州市疾控中心隔离观察队员以自身的完美表现征服了每一个曾经内心忐忑的密切接触者。
于是,就有了到目前为止,经郑州市疾控中心确诊检验的8例河南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百分之百与河南省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吻合的结果
在实验平台上追求卓越
“人家周末都在一起玩乐,我回回周末都等不来快乐。孤独、伤心,一肚子气没处发,还要心疼你。不挣钱吧,你还没空理我,你不是逼着我离婚吧?!”
几天过去了,郑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的安戈还保存着在郑州市二七区红十字会工作的妻子朱鹂宇发给他的充满酸楚、无奈等五味杂陈的短信。
这本来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恩爱小夫妻。结婚3年,他们工作上相互支持,感情上相互体贴,似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热恋般的甜蜜中。但突然严重的手足口病、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加剧了他们本就十分忙碌的生活,也给这对平时卿卿我我恩爱有加小夫妻的感情蒙上了阴影。近3个月来,一块出去逛逛公园成了他们小夫妻遥远的梦想,就连短暂的见面、问候也变得异常奢侈。
几天前,小朱接到因做实验几天没有回家的丈夫安戈的电话,说要回家吃饭。当时小朱喜出望外,忙不迭地到菜市场买菜。由于只顾着高兴,小朱在回家途中一不留神崴了脚,脚肿得当时就不能行走。小朱委屈得打电话给丈夫安戈,谁知丈夫又接受了一个新的实验任务,忙得不可开交,只在电话里简单地安慰了几句便挂断了。那天,安戈一直忙到深夜,也没能回家看看受伤的妻子。以至于凌晨妻子发来“疼死我、累死你,这过的啥日子!我想妈妈了……”的短信时,安戈更加感觉到内心的愧疚。
第二天早上,好不容易忙完工作,安戈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了,但他还是回到家里,悄悄为妻子做好了饭,端到了妻子的床前。或许,忙碌的生活只有心与心的距离能拯救吧!
这还不是安戈的全部秘密。如果不是郑州市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陈书章屡次提醒,记者还不知道,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还是个带病上岗者。原来,今年3月19日,在一次身体检查中,小安被检查出患有精索静脉曲张,医生建议他立即手术,否则将影响今后的幸福。但由于微生物检验室人手少,从手足口病检验到甲型H1N1流感检验,连续不断,他这一耽搁,就是将近4个月。
问起这事,豪爽的小安显得有点腼腆:“我们实验室的任务这么重要,那么多例采样急需要我们出检验结果,实验室人手不够,我能多干一点就能减少科里女同志的工作量,她们比我更不容易呀!”
是的,在郑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何止是小安,6个人的团队,每个人的故事都能让人感动。
孙丽梅,一个10来岁男孩的母亲,丈夫在外做生意,她长期以来承担着家庭重担和工作骨干的双重角色。但这个春夏,她却再也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中心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实验检测任务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个人空间。即使是身患重感冒,刚刚有点起色,孙丽梅就又走到了自己的岗位上。看着身体还很虚弱的孙丽梅,微生物检验科科长牛卫东很关心,但话说起来,却是“活儿可以干慢点,但千万要准确”。
这就是郑州市疾控中心人,即使自己再委屈,也要确保所做的工作不出差错,也要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放心。
于是,牛卫东为了尽快得出实验室诊断结果,常常夜里两三点来单位接收样本,虽染重感冒,仍咬牙坚持和同志们一道工作至深夜,第二天又不顾疲劳按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孙丽梅即使腰椎累得不堪负重,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也没有向单位领导请过假……
于是,就有了到目前为止,经郑州市疾控中心确诊检验的8例河南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百分之百与河南省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吻合的结果。
郑州市疾控人乐观地称他们自己的工作状态是“5+2”白加黑生活。是啊,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常人拇指按动一百下都觉得不容易,他们每个人每三四个小时都要按动一千下,腰要长时间地弯着,颈要长时间地倾着;就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再健谈的人都会觉得口干舌燥,但他们每天要面对几百甚至是上千人次的询问,累得电话不想接,话说不出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高负荷状态,这需要怎样的一种倾情奉献。但郑州市疾控人面对责任,始终选择的是主动承担,尽情工作,无私奉献。
就在记者刚刚到郑州市疾控中心采访前夕,7月7日,为更好地实现“外堵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策略,郑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王松强冒着酷暑,专程到新郑市国际机场进行调研,寻求工作无缝对接的办法。
保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全省领先,摘得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桂冠,获称汶川抗震救灾前线“一支穿梭在震区一线的卫生防疫轻骑兵”……一串串果实,见证着郑州市疾控中心织就群众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实绩,辉映着一个个无私奉献的光荣集体。
“在疾病防控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抗击非典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反应迅速,措施得力,科学防控,无私奉献,将郑州疾控人的旗帜插向与疫魔、疾病决战的第一线,无愧于‘群众公共卫生健康守护天使’的光荣称号。”王松强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