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79期第1版
 
2009年第79期第2版
 
2009年第79期第3版
 
2009年第79期第4版
 
2008年第79期第1版
 
2008年第79期第2版
 
2008年第79期第3版
 
2008年第79期第4版
 

探究真理与基层实践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胡晓军
    暑期来临,河南各大医学院校纷纷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看起来这与过去的暑期实践活动没有重大的区别,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在于,或许可借机探索中医教学与基层医疗活动结合的长效机制。事实上,时代的需要、就业形势的严峻,促使着教育向实践靠拢,向基层靠拢。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本质,特别是医学教育的本质,离不开生活和实践,离不开基层空间的陶冶。
    医学来源于人类保障健康、延续生命的需要,真正的医学只能从人类群体出发。历史和常识表明,医食同源,这就意味着医学发展与人类生存及发展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医学教育及实践如果偏离了为个体或者群体健康服务的轨道,不仅失去了发展的源泉,也失去了发展的支柱,必将显得空洞不堪。反过来再看我们的医学教育,不乏陶醉于僵化知识的记忆甚至纷争的状况,忽视了医学知识与人类健康的实际依存性,忽视了医学实践或者中医学意义上的内证实验,其直接表现就是对普通患者、普通疾病失去热情,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表现。
    从科学与学术的发展之路来看,在社会和政治体制、机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探究真理的崇高精神应该成为主要目的,医学科学概莫能外。退而求其次,在基层广泛地接触群众、接触病情也是一个契机和历练。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所说的那样,“病人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一种大情怀,更是一种大智慧。我们看到,真正的名医大家,不仅仅想着的是要攻克什么科学的巅峰,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面对生命的大悲悯。有了这种大悲悯,生命的需要就成了他们的主要选择,科学的探索也由此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血肉相通。
    学习、传承、实验的目的,都是为了实践,因此对于平常的生活——群体与疾病,不仅仅应该是被动接触,还应该是主动探究。刚刚故去的任继愈老人,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大家,他一生选择淡泊,但对中国的教育却忧心忡忡。他说,中国有学校教育,却少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就使整个社会失去了平衡性。这是警世之言,事实上,学校教育可能只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接受公共知识的空间,但知识与思想的创造性却需要依靠民间的智慧。而对我们莘莘医学学子来说,所谓民间的智慧,当然包括广阔的基层空间。
    90多岁的文化老人南怀瑾说,大学生失业太多,源于将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划上了等号。这岂不再次提醒我们,生活的重要和实践的重要吗?!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