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日益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随着心脏病诊断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外科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7月11日,在河南省胸科医院等承办的首届中原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第二届河南省心血管疾病院士专家论坛期间,就此话题,朱晓东院士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心脏外科发展的特色与挑战 快速发展中的“失衡” 朱晓东说,我国心脏外科的发展经历三个过程:1944~1958年,首先在临床技术方面打开心脏禁区。1958年施行首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上世纪60年代将心脏外科技术提升为较完整的学科,全国各地创建独立的心脏外科及体外循环专业。随后,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也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性心脏外科协作网络形成。 近些年,我国的心脏外科医疗资源迅速扩充。据1998年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心脏手术约3万例,这个数字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快速增长着。如今,全国心脏年手术量约14万,其中多数在大型心脏中心完成。在阜外医院,1998年心脏手术的数量是2689例,2008年的手术数量为7606例。影像设备、机器人等大型进口设备也逐步增多。 与资源扩充相对应的,是科研与学术活动空前活跃,长城、南方、东方、国际心脏病会议等超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增多;在AATS、STS等国际讲坛上,中国声音日益扩大。 但朱晓东认为,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数量的增长,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脏病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和边远地区普及心脏外科与介入手术,显示高级人力资源的不足难保医疗质量。市场经济推动了为心脏病人服务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和病人经济负担(争相进口Robotic、OCT等大型设备,某些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 心脏外科的“发展中国家”特点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特点差别也较大。 朱晓东指出,在我国,先心病在心脏手术病谱中居于首位,占50%。紫绀型先心病占15%~20%,其中以法乐四联征(TOF)最多。新生儿及1岁以内的婴儿接受手术的比例偏低。我国先心病外科病人的特点是儿童与成年病人的比例仍然偏高(8%)。我国瓣膜外科自80年代以来已逐步普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病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病变占80%以上。瓣膜直视成形术视病变而定,二尖瓣成形术约占二尖瓣直视术总数的10%~20%。约99%的瓣膜替换术选用人工机械瓣。在先心病患者中,20岁以上的占了16.19%,婴儿期复杂先心手术明显增多。 冠心手术数量在我国心脏手术病谱中居第三位,随着社会老龄化,有可能升至第二位。冠心病外科是近10年发展最快的专业,目前仍限于大城市,1998年全国CABG数量约2000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冠心病外科病人的特点是年龄较轻,就诊较晚,重症病例多。其他手术如主动脉瘤手术,手术数量近年来有较大的增长。夹层动脉瘤比较多见,主动脉根部替换术、主动脉弓替换术已逐步常规开展。心脏移植、心肺移植:虽然1978年我国已有了首例心脏移植,但一直未能大量开展。上世纪90年代初由夏求明等成功地开展起来,病人生存超过6年。 瓣膜病仍然是风心病为主,二尖瓣居多,这一点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别,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近年来,主动脉瓣手术增多,老年病人增多,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老龄化的进程。 终末期心衰救治与微创技术 朱晓东院士指出,目前,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和微创技术,是心脏外科面临挑战的前沿课题。 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主要是心脏移植、心脏机械辅助、再生或修复医学。自1978年张世泽在上海完成全国首例心脏原位移植以来,我国正在稳步发展并逐步规范化,但供体来源、网络协调、交通支持、基础研究等还需改善。目前绝大多数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机械辅助循环作为终末期心脏病的一种治疗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国内外在辅助循环装置的研发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修复或再生医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美国NHLBI于2007年公布的5~10年研究计划中提出加强对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阜外医院于2004年末成立了心血管再生医学研究室,主要涉及心肌自身增殖和心脏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晚期心脏病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人工心脏瓣膜和带瓣管道的研究及左心辅助装置的研制等内容。 微创心外科是亟待发展的心脏外科高新技术。发展微创心外科,一方面病人对医疗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手术不仅要安全有效,而且是最小的外科创伤;另一方面由于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更为复杂不适于介入治疗的危重的病人将转入外科治疗。因此,传统的外科技术面临发展与创新的紧迫任务。著名外科学家w.Lellehei访问中国时曾指出,上世纪50年代初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开展了心脏直视下手术。这是心脏外科第一个里程碑。心脏和心肺移植使心脏外科跨入一个新纪元。他还预言,今后将发展在影像技术、内镜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可能通过极小的切口以最小的创伤施行更为精确复杂的手术。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外科已经采用微创全机器人完成心脏手术200例,涵盖目前世界上机器人能够完成的所有心脏手术种类,如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心房黏液瘤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等。 先心病外科应和预防结合 朱晓东认为,先心病外科的发展方针,是从13亿人口出发,与预防出生残疾结合起来。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值得关注的是: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0万以上的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胎儿期早期干预,对预防有着重要作用。新生儿复杂心血管畸形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高精尖的技术水平,需在有条件的中心专门研发。对大龄先心病人的救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朱晓东最后提出,我国人口众多,可能会逐步成为心脏手术数量最大、病种最多、临床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在各类手术的比例中先心病手术的数量仍将占首位,在大的医疗中心新生儿手术以及复杂畸形矫治的比例将逐渐增加。冠心病所占比例将明显上升。冠心病外科可能在未来的若干年后逐步升至主流地位。 微创技术的发展,心脏病治疗手术的学科分工将会重新调整。例如冠心病人同时接受介入与外科手术(称hybridtechnique)这一新形式的出现预示着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传统的外科技术可能会相互融合甚至结合成为某种新学科。 (本报综合整理) 朱晓东院士简介 朱晓东,河南省开封市人,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主任医师,曾任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要科技成就与贡献包括:一、40余年心脏病外科临床实践,全面开展各类心脏与大血管手术并参与建设全国心脏外科技术协作网。二、早期从事心导管检查与血流动力学研究。三、从事人工心脏瓣膜与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为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发明奖。2004年与2005年任世界心胸外科医生协会第14届与15届国际会议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吴延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