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78期第1版
 
2009年第78期第2版
 
2009年第78期第3版
 
2009年第78期第4版
 
2009年第78期第5版
 
2009年第78期第6版
 
2009年第78期第7版
 
2009年第78期第8版
 
2008年第78期第1版
 
2008年第78期第2版
 
2008年第78期第3版
 
2008年第78期第4版
 

如何做一名好医生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上接第一版)
  繁复多样的病情令汪忠镐的思考进一步深入: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会引起“哮喘”,甚至可以引起消化道外器官的器质性损害。2007年7月,他发表论文《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GELTS)的发现与命名》,在国际上首次命名这种疾病。
  “医生不应该有误诊,但如果是在医生对这种疾病不了解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汪忠镐说,“有探索,有创新,就难免有失误,乃至一误再误,一败再败。如果不宽容这样的失误,或者无视取得的进步而抓住小的失误不放,那么,进取求索的精神就会被扼杀,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就会逐渐消失。宽容这样的失误,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成功铺就了道路,为进步架设了桥梁。”
拓宽思路
  汪忠镐说,他把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当成是意外的收获。但我们发现,他的成就涉及到医学的多个学科。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肝炎流行,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人众多。汪忠镐根据实际需要,认真地研究了这方面的病例、病案和救治方法,熟练地掌握了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等手术技巧。
  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参加西北医疗队到了甘肃,深为当地贫困、落后、缺医少药的情景所震惊。从此他的手术就没有了科别的界限。他曾涉足妇科领域,从妇科生理入手,画出一张又一张解剖图和手术设想示意图,使宫颈癌、子宫脱垂的妇女摆脱了痛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又是由于患者的需要,他才转入到血管外科的领域,攻克了布-加综合征等血管外科难题。
  在自己被诊断患有哮喘后,他又敢于质疑这方面的专家。从自己的症状中反复摸索,终于悟出哮喘是由胃食管反流造成的,他说“食管不能耐受反流的胃酸,何况气管乎!”这种创新的思想为我国的哮喘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也因此建立了我国乃至全亚洲第一家胃食管反流中心。
  汪忠镐说,他不反对医生的专而精,但一定要思路开阔,要有兼跨学科的思路。
永不知足
  有人说,汪忠镐在众多的医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果仅就某一个领域的成就,他就能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他却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汪忠镐说,做医生就要有永不知足的精神。只有不断琢磨技术,医技自然也就提高了。“我一生碰到了那么多的疑难杂症,但从没有推诿过一个病人。不推脱就要给病人解决问题,为此,仅做实验的狗我就用了近600多条。所以当医生,就要敢于负责,勤于琢磨,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你对病人的实际困难而想出来的,好医生就要善于为病人动脑筋。”
  医生在面对危急重病人时如何表现?汪忠镐说,无非有两种,一是推诿,请上级医师或者转诊,无论治疗效果如何自己都没责任,但最终的结果是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提高乃至突破的机会;二是坚定地治疗,积极主动地想点子,由点子(灵感)产生思路,由思路得到创意,由创意引发实践,由实践升华到科研思想,进而推动学科发展。
  汪忠镐最后说,临床医师在疑难危急重病人面前怎么办?“我认为要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疾苦看到心中!我提倡的是:视而见,见则思,思而行,行必果。”
汪忠镐院士简介
  汪忠镐,血管外科学家,首都医科大学主任医师。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血管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学组主任委员、国际布-加综合征学会主席、国际脉管联盟顾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为布加综合征创建了多种术式并建立了全方位诊治体系,为推动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杰出贡献。他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动脉造影的研究,撰写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腔内脏动脉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使我国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开始起步,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以带膜支架对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瘤和大动脉减速伤的成功治疗。他自1986年起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低下的问题,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血管腔面快速内皮化,明显改善移植血管的性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