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常村乡中心卫生院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平 病房楼、门诊楼、医技楼、家属楼拔地而起,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排名第一,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全市乡镇卫生院排名第一,日门诊量和各类手术开展全市乡镇卫生院排名第一;2008年,经济收入突破了600万,创下历史新高……这是叶县常村乡中心卫生院近几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业 叶县常村乡中心卫生院始建于60年代。当时,卫生院仅有职工10人、瓦房2栋,所有的病房、门诊、科室、药房全部挤在一栋房屋,职工则住在另一栋危房内。由于年久失修,瓦房早已破烂不堪,如果遇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因没有栖息之地,职工们怨言四起。另外,由于病房紧张,门诊科室少,医疗设备又寥寥无几,该院日门诊量不到10人次,每天收入不过几百元,职工工资毫无保障,医院发展陷入极度困境。 1985年,为了改善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条件,促进全乡卫生事业的发展,该院院委会与乡政府协商,由政府牵头,全乡每人集资0.5元钱,再由卫生院及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先后筹资10万余元,建成了临街的二层楼房,安置了药房、门诊、科室,初步缓解了病人就医难问题,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以李建民为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他们在全院提出“一年一变样,两年有发展,三年之后实现大跨越”的口号,并制定了卫生院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力争第一年站在全县乡镇卫生院的前列、第二年使卫生院初具规模、第三年赶上或超过全市先进卫生院。确定发展目标后,院长李建民经过深入调查,很快制定出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完善了业务科室功能。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该院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底,全院的总收入达到120万元,2003年达到200多万元,实现三年迈了三大步。 崛起 为进一步扩大规模,2004年,该院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建起一栋高标准的3层病房大楼。2005年,该院又筹资80多万元,对手术室、产房、生化室等业务科室进行改造。2006年,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该院又想尽办法,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一栋标准化职工住宅楼,成为全县唯一建有职工家属楼的乡镇卫生院。2007年,按照上级关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卫生院又筹资数万元,先后更换了病床、床头柜以及部分医疗设备,改建、扩建了供应室以及卫生院大门,并在院内的空地上砌起了花坛、种植了花草树木,同时在医疗服务区和职工生活区分别铺设了彩砖,美化了患者就诊环境和职工的工作、居住环境。2008年初,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支援革命老区,把常村乡中心卫生院定为协作医院,援助了CT机等医疗设备。同时,卫生院又从临床上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等地学习疼痛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引进了射频热凝靶点治疗术和国内外先进设备,给广大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并填补了平顶山市此项技术开展的空白。 跨越 常村乡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边远贫困山区,全乡辖37个行政村、172个自然村,总人口5.4万人。针对全乡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该卫生院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专业科室的建设,首先选派医生分批到省城和市内的大医院进修,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对外出学习的医生,医院照常发放工资。另外,该院聘请知名专家来院长期坐诊,并开展“传、帮、带、教”等学习活动。其次,该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深入街道和村庄,为50岁以上的群众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尤其是走进缺医少药的贫困村庄,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活动,力争做到有病早治疗、无病早预防。第三,根据全乡群众的建档率和病人就诊率,卫生院扎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在门诊楼、病房楼等各楼层开辟服务窗口,设立咨询服务台,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30多年来,常村乡中心卫生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该院已开放床位90张,配备有CT机、X光机、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心电工作站、电脑牵引床、乳腺检查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开设有中医内科、西医内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疼痛科、肛肠科、儿科、五官科、生化室、化验室、放射室、CT室、防保科等近30个业务科室。 在谈起下一步卫生院的发展时,李建民踌躇满志,他表示,他们将着眼长远,开发新的技术项目,努力把该院建设成为技术过硬、设备先进、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基层乡镇卫生院,为更多的病人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