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77期第1版
 
2009年第77期第2版
 
2009年第77期第3版
 
2009年第77期第4版
 
2009年第77期第5版
 
2009年第77期第6版
 
2009年第77期第7版
 
2009年第77期第8版
 
2008年第77期第1版
 
2008年第77期第2版
 
2008年第77期第3版
 
2008年第77期第4版
 

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新方法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记者采访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科研团队成员周玲。周玲向我们介绍了她在临床和教学中采用的输液针头固定方法。
      周玲说,打破传统的准备4条长7~8厘米胶布的做法,只需准备两条长约7~8厘米和一条长约2.5~3.5厘米的胶布。当静脉穿刺成功后,在左手固定针柄,后手将第一条胶布从一边向另一边横着固定针柄,将无菌棉片盖在针眼上,把针头的软管部分在手背呈倒“e”形弯曲盘好,将第二条胶布横着固定好棉片及倒“e”形软管中间部分。最后将输液管剩余部分稍拉直,将头皮针与输液管接头处在距离最近的手指节上用2.5~3.5厘米长的胶布固定。
      周玲说,在临床上输液过程中,有些病人意识不清、躁动不合作,有些病人意识清楚需要上厕所、外出做检查或看书、看报等更换体位,输液瓶及输液器的晃动及牵拉作用往往使输液针头很容易滑脱,造成液体外渗,局部肿胀而需要重新穿刺。另外,由于头皮针段的输液管较细,病人活动后易折叠而致液体不滴,需要重新固定。
      如果将胶布固定在粗的部分,会使病人不舒服;如果将胶布固定细的部分,会使输液管折叠,导致输液不通。周玲介绍,改进方法将胶布固定在粗细管连接处,能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减少液体外渗,减少重新固定的次数。
      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进方法既能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又能有效节约成本。
      新方法使缓冲力增加,使固定更加牢靠,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活动时不会受太多的影响,紧张感明显减轻,另外拔针时由于减少撕胶布的次数,减少针尖活动概率,可有效减轻疼痛。
      周玲介绍说,在针头固定过程中关键是防止液体渗漏,如果固定不牢,会增加重新穿刺率,造成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临床实践表明,病人非常喜欢新改进的针头固定方法,有的病人纷纷要求采用新方法进行固定。(摘自《现在代护理报》   杨婧哲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