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淮滨县赵集镇中心卫生院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告别了举步维艰、濒临倒闭的局面。院长宋文发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思想,坚持对单位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责任意识,大力实施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广辟增收节支渠道,踏踏实实地做活“四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卫生院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亮明家底,做活思想文章 上世纪90年代,赵集镇中心卫生院由于多种原因,只剩下十几间破瓦房,医疗技术落后、人心涣散;医疗设备、药品严重短缺,无法开展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卫生服务处于倒闭边缘。在这种攸关存亡的时刻,淮滨县卫生局党委果断决策,于2008年及时更换了院领导班子。 新一届院领导上任后,为了让干部职工认清现状,警醒振奋,同舟共济渡难关,他们坦诚地向全院干部职工亮明家底,分析当前卫生院的窘境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利用目前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的良好机遇,讲明实施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受到了强烈震撼。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得到明显增强,为卫生院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分配机制,做活改革文章 为有效推动卫生院改革的顺利进行,赵集镇中心卫生院彻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旧框框,明确工作思路,积极推行“以收定支、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全院根据按劳分配、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制订实施了全额浮动的绩效工资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任务、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与业务工作指标挂钩,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和个人,年终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使工资待遇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三、打造服务品牌,做活特色文章 随着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赵集镇中心卫生院全院干部职工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医院有没有生命力、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服务态度的好坏和服务质量的优劣。要想在村卫生室和市区大医院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坐等患者上门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突破传统保守的思想束缚,积极主动地大胆创新思路,“上门”搞服务,卫生院才有希望,才有出路。为此,他们注重从小事着眼、从点滴做起,倾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营造良好服务氛围,使各项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 一是积极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设立家庭病床,义务开设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专题讲座,解答群众疑问等,使服务项目逐步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卫生院要求全院职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对病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做到了随叫随到,规范了服务用语,大力开展无“不”字回答和进门一声问候、一杯水,扶病人上楼梯等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条龙”服务活动,让患者在医院感受到温暖。服务工作到位了,既感动了病人,也留住了病人,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开设特色门诊。卫生院按照“突出特色,错位经营”的思路,大力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利用单位的优势科室带动全院业务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卫生院“小而全,技术无特色,大病治不了,专科城里跑”的被动局面。三是挂靠上级医院念好“引才经”。卫生院主动与市、县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有经验、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来院坐诊,不仅提升了卫生院的档次和知名度,而且节省了群众的就医费用,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靠着一系列周到细致的个性化、人性化医疗服务,卫生院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做活环境文章 卫生院在狠抓软件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基础建设,积极改善院容院貌。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卫生院先后争取了2005年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建成了820平方米的新门诊楼,2008年又争取到上级资金50万元,正在准备建设新病房楼。几年来,该院重新装修了病房,硬化、绿化了院落,为患者创造了舒适、整洁、温馨的就医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对患者的吸引力。院领导班子为进一步提高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先后购置了300毫安X光机、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数字B超、全自动三导联心电图机、经颅多普勒、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10余台(件),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潜力。 目前,赵集镇卫生院在院长宋文发的带领下已走上了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