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75期第8版
 
2009年第75期第7版
 
2009年第75期第6版
 
2009年第75期第5版
 
2009年第75期第4版
 
2009年第75期第3版
 
2009年第75期第2版
 
2009年第75期第1版
 
2008年第75期第1版
 
2008年第75期第2版
 
2008年第75期第3版
 
2008年第75期第4版
 

别混淆中风先兆和颈椎病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临床上见到中老年患者自述脖子酸胀、僵硬时,不能单纯认为是颈椎的问题,因为老年人约有80%~90%会有颈椎骨质增生和退行性变,进而发生颈部的酸胀、僵硬感。当椎间孔狭窄挤压颈神经根时,会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脚麻木表现。颈椎病的椎管狭窄易发生在颈中段(颈4~6),表现为肩胛、双上肢无力并伴有肌张力降低。如有下肢无力常伴有肌张力高的表现,疼痛和麻木以肩胛带上肢为主。
  椎动脉走行于颈椎外侧的椎横突孔内,骨质增生和退行性变性也会使椎动脉受压,造成供应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枕叶的血管和组织缺血,出现眩晕、耳鸣、复视、吞咽困难和共济失调等,这些极易与脑动脉狭窄或斑块形成引起的中风先兆相混淆。
颈动脉狭窄与脑中风相关
  缺血性卒中除与血液黏滞度和凝血状态增高等因素有关外,尚与颈动脉狭窄和其斑块形成的程度密切相关。统计表明约20%~3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和其斑块形成所致。国外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在65岁的人群中,颈动脉狭窄大于50%者,男性约占7%~10%,女性约占5%~7%。
  颈动脉狭窄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种,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完全缺血性脑血管病。
      根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分为三级:重度狭窄为70%~99%、中度狭窄为30%~69%、轻度狭窄为<30%。
颈动脉斑块形态与风险相关
  目前认为,对于有症状的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应该采取外科治疗,轻度狭窄可以内科治疗,常规为阿司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除要了解狭窄程度外,颈动脉的斑块形态对脑中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小或平的斑块,年中风率为0.5%,大而深的斑块为0.5%~4.5%,凸凹不整的斑块为5%~7%,同时颈部听诊有血管杂音者脑卒中发病率高于无杂音者。
  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一些人可有一些先期征兆,表现为头晕和一过性黑朦,前者为颈动脉缺血症状,后者是由眼动脉发出的视网膜中心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患侧视力障碍表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产生的症状多以头晕、眩晕、耳鸣为主,而颈部不适和手麻无力不明显,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颈椎病造成的颈髓受压表现。特别是当颈椎影像检查有骨质增生时,常常忽略由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导致的症状。
  经颈部B超、CT和MR血管成像检查均可有效诊断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是手术治疗的依据。颈动脉狭窄多在颈动脉分叉部位,椎动脉狭窄除颈椎横突孔骨质增生压迫外,多发生椎动脉起始的开口处。         (周书仁)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