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赵海涛 安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为安阳县卫生防疫站,始建于1956年。当时可谓一穷二白,专业技术人员少,办公环境差,仪器设备简陋,只能开展些简单的化验、检测。 改革开放30年间,安阳县疾控事业从弱到强,在服务社会、关注民生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切实为安阳县一方百姓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健康屏障。 苦练内功 奋发有为 2001年,王飞月走马上任安阳县防疫站站长。当时的防疫站主要业务就是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检测和健康体检及计划免疫,站里的人员臃肿,光借调人员和临时工就有近30人之多,单位仅借调人员和临时工每年的工资负担就有30万之多。 王飞月经过深入调研后与其他班子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决定首先解决借调人员和临时工问题。他们依靠上级支持,顶着各方面压力,解决了借调人员和临时工问题,减轻了单位负担,使单位向规范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8月,安阳县防疫站正式更名为安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更是奏响了安阳县公共卫生发展的强劲乐章。 在王飞月主任的带领下,安阳县疾控中心实行了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实行大事职工集体参与、共同出谋划策、共同解决的原则,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领导班子及时修改完善了管理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得到职工认可,有力推动了中心工作的进展。 2005年,由省长储备金支持兴建的疾控中心实验大楼投入使用,总投资138万元,建筑面积1123平方米,实验室硬件建设在逐渐增强。至2008年底,在上级的支持下,该中心已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等先进设备,基本能履行全县疾病预防控制、监测检验与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教育与促进、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2007年,该中心获省卫生厅认可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资格,承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和其他艾滋病检查工作。 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工作是近几年两项政府工作目标。近年来,安阳县疾控中心还以承担的结核病防治项目、艾滋病防治项目、地方病监测项目等工作为契机,连续3年被安阳市卫生局评为先进集体。 奋勇拼搏 铸就辉煌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开创疾控事业新局面,是安阳县疾控人的孜孜追求。多年来,一旦有突发公卫事件发生,安阳县疾控中心流调组、消毒组、检验组成员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传染病规范化管理和疫情监测不断加强。2005年1月1日,安阳县率先在全市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工作,网路报告覆盖全县所有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制定和下发了相关文件,并检查指导各医疗机构传染病与因病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及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样病例与肠道传染病的报告、监测自查情况;举办培训班指导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2006~2008年,安阳县成功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 计划免疫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特别是2008年7月1日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后,免费疫苗由过去5苗扩大到8苗11种,每年安阳县要对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各类疫苗50多万余人次,一类疫苗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有效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总体下降。紧紧围绕“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把发现和治愈传染性肺结核作为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最有效措施;对活动性肺结核按政策实行免费检查和治疗,并全程督导;将结核病与新农合、医疗保险政策紧密结合;严格落实肺结核病病人归口管理,全面执行报病奖励制度,对实施督导化疗的人员发放治疗管理补助费。 艾滋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2006年成立科室,由专人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对孕产妇、术前人员、看守所、自愿咨询等人群的监测。 地方病防治效果显著。安阳县全县范围内属于低碘地区、中东部乡镇属于饮水型高氟地区。多年来,安阳县疾控中心通过采取食盐加碘和改水降氟、开展地方病防治宣传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使碘缺乏病、部分高氟地区群众因饮水致病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多次受到省、市疾控中心表扬。 健康教育工作走向千家万户。2005年5月成立的安阳县健康教育所,以卫生宣传日为契机,宣传防病灭病知识,制作宣传板块、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画等,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联合电台、电视台、妇联、工会等部门,广泛渗透健康知识和防病意识,使人们懂得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打造新事业!面对未来,安阳县疾控中心主任王飞月告诉记者:“新医改方案的公布实施,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安阳县疾控人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精诚团结,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构建保护生命健康的屏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