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卫生事业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杨长虹 孙守谨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安阳县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来,全县的医护人员由900人增加到4800人,每年卫生事业投入由60万元增加到2300万元,病床数由400张增加到2000张;消灭了鼠疫、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传染病发病率由1600/10万下降到150/10万;人均寿命由66岁提高到73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达85万人,参合率为98.13%;医疗设备从当初的普通化验仪器到现在拥有核磁共振、CT等大型仪器……
就诊环境 翻天覆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安阳县全县医院业务用房仅有3万多平方米,并且建设年代久远,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非常紧张,破旧不堪。从80年代中期,该县对医疗基础设施开始零星建设,到9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的三项建设,2003年又开始了中央国债项目建设。
2006年安阳县安丰乡卫生院、韩陵乡卫生院、磊口乡卫生院、蒋村乡卫生院、辛村乡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被列为国债资金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5760平方米,中央预算内投资24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103万元;2007年对洪河屯乡卫生院实施国债建设项目,建设面积900平方米,中央预算内投资50万元;2008年水冶镇卫生院由国债投入资金54万元。
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县21所卫生院目前已基本改造一遍,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建设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韩陵乡、洪河屯已完成了搬迁,辛村、安丰、都里、磊口4所卫生院在原址上进行了新建。改造后的21所卫生院都达到了省级标准,满足了业务用房,科室设置齐全。卫生院在病房安装了暖气、空调等配套设施,新建了食堂、卫生间,配备了彩超机、心电监护仪、急救车等设备。
经过三轮的大建设后,安阳县医疗卫生业务用房达5万多平方米,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如今在安阳县,无论是县级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平房、危房变成了一座座楼房,内部宽敞明亮、配套齐全,外部绿树鲜花、整洁卫生。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业务用房由原来的5000平方米增加到1.9万平方米,特别是新建成的8000平方米综合门诊大楼,结构合理,功能先进,成为了该县卫生事业的一大亮点。
医疗技术 突飞猛进
过去,在农村只要听说谁在输液,人们都会说:唉,病很重了,只有等死了。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经济落后,缺医少药,另一方面反映了,医疗卫生技术的落后。卫生院只能进行简单的内科诊治,外科仅限于一些伤口缝合或复位固定,稍微复杂的病就必须到市级医院。
近年来,安阳县卫生局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为重点,积极引导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重点专科、供应室、急诊科、妇产科、手术室、检验室服务能力方面的建设,改革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减少就诊环节,方便群众就医。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办医条件:县中医院、铜冶镇卫生院购置了CT,县一院购置了C臂,更换了CT,重点发展了胸外科;县二院发展了脑外科;辛村乡卫生院骨科建设初见成效;水冶、吕村、柏庄等卫生院完善了“六要件”配置;曲沟、辛村、崔家桥卫生院积极与上级医院合作办院;县直医院开展了食管癌、胃癌、肺癌等高难度手术。
得力措施的实施促使医疗卫生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如今,安阳县乡镇卫生院都能开展外科、内科、妇科等常见病的诊治,个别卫生院还能开展骨科、食管癌等大手术。县级医院已成功开展了脑外、胸外等大型手术上千例。安阳县农民群众看病不再难了,小病不用出乡,大病不用出县;老百姓住院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医生护士服务周到。难怪群众一到医院就称赞,现在看病真方便,条件真好,服务也好,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盘活资源 夯实网底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为激发乡镇卫生院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及安阳市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发展改革意见》,2006年,安阳县卫生局对北郭、蒋村等8个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了公开招聘,建立了权责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发展局面,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的信心。
为解决基层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安阳县卫生局积极协调人事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才,近3年来,共招聘380余人,充实到全县卫生系统,使该县基层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村级医生队伍和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作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的网底,对拉动医生队伍建设,扎牢农村卫生网络网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室)规范化建设,安阳县卫生局在完成605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室)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标准,按照《河南省农村卫生室基本标准》,对其中150所卫生所(室)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此外,该县在稳步推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三制十统一”管理制度的落实,为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和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公共卫生 成效显著
安阳县按照“预防为主、教育为本、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政策、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健全艾滋病检测体系,建立自愿咨询检测室2个、筛查实验室5个,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对目标人群管理每月随访率为100%。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安阳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加强了对孕产妇和婴幼儿的管理,提高孕产妇和婴幼儿管理率,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幼儿死亡率,加强了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儿童保健工作的力度;提高卫生保健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5%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切实做好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工作,全县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
安阳县始终坚持中央“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大力完善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抓质量,带队伍,确保公共卫生经费足额供给;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使鼠疫、霍乱等一大批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被消灭,其他传染病发病率也降至历史最低;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大大控制了结核病、脑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实施孕产妇、婴幼儿保健,杜绝了农村地区的无条件非法接生,使99%的孕产妇到正规医院生产,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
农民健康 保障得力
安阳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县参合农民达到85万人,参合率为98.13%,受益农民35.6万人,报销金额达到3610万元,达到报销1万元封顶线的700余人。去年,国家又提高了筹资标准,中央及省、市、县为每个参合农民拿出80元,安阳县也相继提高了补助比例,将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对食管癌等125个病种实行了单病种限价收费,成功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等11种慢性病门诊报销。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了实惠,党中央的惠民政策在农村取得巨大的效果。
在实施新农合过程中,安阳县始终把农民权益放在第一位,尊重农民意愿,想方设法扩大农民群众受益面,严格监管新农合基金,看好农民的救命钱,对乱收费、乱治疗等违规现象坚决严肃查处,让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开花结果,为农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先进典型 不断涌现
近年来,安阳县卫生系统非常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出台了微笑服务、承诺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每位医护人员都以白求恩、南丁格尔为榜样,严守职业道德,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真正树立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因为如此,安阳县的卫生事业才得以快速发展,许多工作都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安阳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改水先进县、全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被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支援西藏卫生建设的韩文靖,在西藏一呆就是20年,为西藏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个代表驻村干部冯家印,身患癌症还坚持工作,直到累倒在病床上。特别是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孟玲玲,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学习,为病人细心服务,在省、市组织的业务竞赛中屡屡拿第一,她顽强拼搏,始终面带微笑,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护士和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提名为全国十大健康卫士,去年她又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会火炬手。
改革开放30年,是卫生事业大发展的30年,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30年!安阳县卫生局局长董燕臣说:“时不我待!医疗卫生事业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东风吹拂下,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努力谱写富有时代感的辉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