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 医疗改革发展,应该成为探索中国模式对世界贡献的先声。在6月30日举办的河南省卫生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姑且不论这一观点所包含的判断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笔者从中感悟到的是,对于医疗卫生体制(健康体制)这一公认的世界性改革难题来说,如果没有宽广、深邃的大视野,就无法在理论上获得突破,更无法解决实践中盘根错节的种种问题。 什么是医改的大视野,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站在几千年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抓住中国面临的又一个千年变局的关键。医患关系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存在,但系统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安排却是近200余年来才有的事,而且每一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安排都各自契合了当时的时代、当地的文化与传统、当地的人心人情。而由于进行医疗制度安排时对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考虑的不足,某些国家推行制度时最终事倍功半。这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医改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全球背景下的位置,必须了解中国人民发展着的需求、心态与愿望,必须综合认识影响中国发展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乃至种种风俗传统,尤其是正视当前中国渴望崛起、有望崛起的愿望与现实,才能在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医改大视野,还要在观照影响医疗卫生体制的种种因素时,汲取利用人类思想学术发展的有益成果,具体就是综合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精华特别是思维方式,将对每一个现象的认识、每一个行动的判断还原为事实、理性与逻辑。事实上,单个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已经呈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更趋复杂精密的医疗卫生体制设计与实践更离不开对个人、群体、社会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的正确认知与判断。医疗卫生的制度安排,核心是一种健康利益、健康权益的制度安排,只有在设计医改方案时考虑得更复杂一些,我们才能冲破不必要的阻碍,防止顾此失彼,实现科学发展。 这样的医改大视野,最终更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上。我们知道,“和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治国理想,更是我们的先辈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结的一套平衡发展的哲学思想,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的人、不被异化的人。在人与地球的关系失去平衡的当今世界,中国式智慧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有可能为大家的健康存续而不是对抗式发展提供一个康庄大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认识到健康利益、健康权益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就是要改革单纯以经济挂帅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共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共存共赢的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