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是一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在我国,抗菌药不合理应用现象较为严重,如缺乏抗菌药使用指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超大剂量使用、用药剂量不足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超大剂量使用,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则是用量不足。特别是一些经常使用抗菌药的患者,他们或惧怕抗菌药的不良反应,或惧怕细菌产生耐药性,一味减少抗菌药使用时间和使用剂量,结果走向了不合理用药的另一个极端。 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细菌量比较大,这些细菌群体通过分裂进行繁殖,每分裂一次就会有极少的细菌发生变异,从敏感菌变为耐药变异菌。在自然状态下,耐药变异菌所占的比例极小,与大量敏感菌在人体内共存,维持身体平衡。 使用抗菌药后,如果抗菌药使用剂量充足,敏感菌与个别耐药变异菌都可以被杀灭,感染得以控制。但是,如果抗菌药使用剂量不足,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杀死细菌所需要的水平,细菌便无法被清除,感染得不到控制。更为严重的是,抗菌药使用剂量不足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使耐药变异菌在人体内聚集,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抗菌药用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小服药剂量。有些患者在使用抗菌药时,任意将服药剂量减小,结果造成抗菌药使用剂量不足。二是延长服药间隔时间。三是缩短用药疗程。大多数抗菌药都有明确的使用疗程,通常需要使用5~7天以上,但有的患者在症状好转后的第3天就擅自停药,从而造成抗菌药剂量不足。 (摘自《中国医药报》 朱闻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