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卫生系统多措并举应对“6·19”食物中毒事件侧记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东晓杰 陈栋 王洪然 方向明
6月19日,一场“灾难”突袭周口市,该市实验幼儿园214名幼儿集体食物中毒。面对这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周口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周口市卫生局的积极组织、协调下,该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第一时间内,调集人力、财力、物力,采取得力措施,出台救治方案,用团队的力量与智慧,确保了每位孩子的生命安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守护神”的深刻含义。
6月19日中午,周口市实验幼儿园768名儿童在园内就餐(食谱为蒸面条、稀饭,加餐为袋装伊利酸奶)。14时40分,3名幼儿先后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教师当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15时15分,保健医生又发现10名儿童有发热现象,立即报告园领导。该园园长、副园长和保健医生分头到各班巡察,发现有新增病例,迅速组织患儿到医院就诊,并让各班教师通知患儿家长。17时以后,学生陆续离开校园。园方获悉幼儿为生物性食物中毒后,通过“校迅通”向家长发布信息。
6月19日下午3时许,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第一例患儿,半个小时后又接诊两例相同症状的患儿。随后,不断有家长往医院送患病幼儿,有大班的,也有小班的,年龄在3~6岁,普遍出现高烧、腹痛、呕吐等症状。该院初步怀疑这些患儿是在幼儿园出现食物中毒的。该院立即向市卫生监督处、疾控部门汇报。这期间,出现症状的孩子接踵而至。至19日24时,医院的院子内,平时欢快的小朋友们紧紧地依偎在父母身边,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哭闹不止,家长们心急如焚。
截至6月21日下午3时,住院患儿21人(市中心医院),留观患儿40人,累计接受咨询就诊706人次。经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初步认定有食物中毒症状的214人。
高度重视 各方急调精兵强将
事件发生后,周口市市委、市政府立即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各家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发布。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副省长宋璇涛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要求迅速调查原因,尽全力救治。
周口市市委书记毛超峰、市长徐光也随之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最大努力,用一切条件进行救治,确保每位孩子的生命安全。随后,该市立即成立了应急处理小组,下设救治组、稳定组和事故调查组,统筹组织、领导和协调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6月19日晚至21日,周口市教育、卫生、疾控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始终深入救治第一线,指导救治工作,慰问患儿家属,并多次召开会议,传达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研究部署调查处理工作。为了使患儿得到及时救治,该市特开通“绿色救治通道”,不让患儿家长拿一分钱,所需检查救治费用由医院先行垫资。
同时,为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周口市卫生局迅速成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对患儿病情进行会诊,制订治疗方案,下发各承担救治任务的医院执行,对病情较重患儿实行重症监护。根据患儿就诊情况,20日,该局指示接诊医疗机构——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上岗,增设床位,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快速行动,成立了由主任梁照升任组长的应急处置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报告组、专家分析组、实验室检验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集幼儿园午餐剩余蒸面条、生面条、酸奶、食品用具、食品原料等23份,到医院采集呕吐物、粪便、血清等37份,并及时送往中心实验室检验,分析中毒原因。为开展势态评估、临床救治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该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在初步判断就诊患儿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后,于20日凌晨4时以网络直报的形式向省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重任在肩 白衣天使勇战病魔
6月19日19时许,正在开会的周口市中心医院的儿科一病区主任朱崇峰突然接到值班护士的电话,称一病区半个小时内连续接收3名症状相似的患儿。朱崇峰和儿科主任郭秋芬立刻赶往一病区。经过对患儿的观察,对家长的询问,朱崇峰发现带有高烧、呕吐、腹部不适等相似症状的3名患儿都来自同一所幼儿园。另外,从医院急诊室传来消息,急诊室也接收了一些相同症状的患儿。同一地址、相似症状、年龄相同,并有群体发病趋势,朱崇峰初步认定是食物中毒。通过对3名患儿化验得出的结果,更进一步判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针对几名患儿的病情,朱崇峰很快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配合物理降温……同时,郭秋芬将这一情况向医院总值班室汇报。
又有七八名患儿涌入了一病区,同样的地址、依然相似的症状、都是学龄前儿童,朱崇峰的判断得到了印证。一病区的医务人员有条不紊地按照制定好的治疗方案进行紧急处理。
当日晚10时至20日3时,周口市中心医院的食物中毒患儿急剧增多,急诊科已难以安排救治。前来就医的患者挤满大厅,医护人员穿梭其中,查看病情。哭闹声、脚步声、指挥声、喊叫声……回响在医院大厅。
面对越来越多前来就诊的患儿,该院立即启动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救治组分别按照各自职责进行问诊、查体、下医嘱,整个救治工作忙碌而又有条不紊。面对越来越多的患儿,该院又在儿科发热门诊开辟两个病区专门处置留观患儿,设置了80余张临时病床,并紧急从手术室、供应室等临床一线科室抽调10余名护士投入救治工作。6月22日,该院又在新病房楼整合了半个楼层的“食物中毒患儿病区”,进一步改善了中毒儿童的治疗环境。
周口市中心医院院长刘炯通知医院所有业务副院长及相关业务科室科长急速赶到急救中心,召开紧急会议,调集除值班外的儿科、消化内科医生和护士长,即刻展开接诊和救治工作。
在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医生护士轮番上阵。病人一个接一个,医生不停地在看病,到吃饭时间,就找人出门捎些,抽空吃一点。累了,困了,咬咬牙,强忍着困意,实在困得受不了,就到隔壁休息室“眯”一会,睡醒后立即投入到救护中。在这样的不间断连续工作中,几名医生嗓子都已沙哑。该院全体干部职工不怕酷暑,不畏疲劳,无一叫苦叫累,充分展示了白衣战士的风采。院长李凤启始终坚持在救治第一线,率先提出正确救治方案,为整个救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而自己却因为严重缺乏睡眠熬红了眼。
“6·19”中毒事件发生后,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两例病情稍重的患儿,经全力救治,目前身体状况基本良好。其他复诊患儿病情基本稳定,无危重病例。同时,该院结合医院实际,及时刊发专题版报,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宣传。此举受到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周口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也仍在不停地忙碌着。
“请你相信我们的治疗方案,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孩子。”几天来,周口市中心医院儿科一病区主任朱崇峰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他不仅需要分析患儿的病情,为患儿施救,还要去安抚情绪激动的家长。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朱崇峰安排医生给予重点巡视、密切观察、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等,对高烧不退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症状没有明显减轻,对治疗方案提出质疑,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朱崇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耐心解释。
在重症监护室内,8名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看护着两名患儿,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全天侯监护。最后走出重症监护室的是5岁的小女孩凌子涵。之前,她高烧不退,精神差,心率快,并伴有轻微腹泻,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精心护理。48小时后,小女孩体温正常、心率正常,生命体征稳定,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事实证明,治疗方案是正确的。
阴霾驱散 风雨之后终现彩虹
时间已经过去5日,5天内,医护工作者用自己的责任感,向病魔发起了“总攻”。由于措施得当,病情诊断明确,救治得力及时,所有患者目前已全部脱离危险。
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日前已经贴出红色告示:细菌性食物中毒完全康复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一些孩子病情会出现一些反弹,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为避免病情反复,治疗一定要规范,不能擅自停药,请家长做好配合。
截至发稿前,许多中毒患儿病情已经好转,他们有的在病房内复习功课,有的在父母陪同下玩着游戏,憔悴的小脸上已露出天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