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州市卫生防疫事业侧记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在禹州市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通过几代卫生防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禹州市的卫生防疫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骄人业绩。 业务、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多年来,禹州市卫生防疫站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有12项科研课题获得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专业人员主编或参与编撰预防医学、检验技术等学术专著8部;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疟疾防治、非典防治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曾先后获得“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许昌市双文明标兵单位”、“非典防治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全国死因网络报告及居民自报健康调查工作优秀奖”、“河南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卫生应急先进集体”、“2008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 30年前,该站仅有36名工作人员,且人员技术素质不高。防疫站采取多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派人员到上级防疫机构和大专院校进修学习;二是组织在岗职工在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三是进一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科室人员优化组合,制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如今,防疫站拥有在职职工216人,其中具有卫生技术职称者134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8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81人。 防疫体系建设明显增强 自2003年以来,禹州市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该市实现了全市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从而提高了传染病报告质量,大大减少了传染病的迟报、漏报现象。同年,该站多方筹资30余万元,完善站内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完成了检验标准的查新、检验设备的鉴定等工作,顺利通过省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防疫站内设机构由30年前的5个科室扩大到如今的23个科室和1个门诊部。2005年10月,禹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正式启用,建设用地1008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全面提高了禹州市防疫工作的基础设施水平;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在2006年7月建成并于该年底通过省级验收认定;在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方面,完善了以市卫生防疫站和市直定点医疗保健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艾滋病防治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 该市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从1958年实施免疫接种工作以来,该市预防接种工作方式由局部突击式转变为覆盖全市范围、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的计划免疫常规接种。经过努力,计划免疫相关疫苗报告平均接种率连续15年保持在90%以上;继上世纪50年代末消灭天花之后,1994年又提前实现了基本消除脊髓灰质炎病例的目标;2000年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白喉、百日咳病例连续20年控制在0.1/10万以下;流脑、乙脑的发病和流行也得到有效控制;对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采取了强有力的控制措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1978年的1000/10万下降到2008年的199.06/10万;居民期望寿命由上世纪70年代的66.62岁上升至72.90岁,总死亡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588.49/10万降低到现在的334.19/10万。此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禹州市卫生防疫站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群防群控、防治结合,先后夺取了抗击非典、禽流感、防病救灾、防治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胜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