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州卫生事业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李向阳 杨利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改革开放30年来,禹州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市卫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一枚枚奖章,一项项荣誉,无不记录着禹州卫生事业人的奋斗历程—— 2004年,禹州市卫生局被河南省人事厅、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2006年,禹州市卫生局被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四五”普法暨依法执业集中教育先进集体。 2007年,禹州市卫生局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监督执法先进单位,受到省卫生厅的表彰;行政服务中心卫生局窗口被授予“省级优质服务窗口”称号,分别受到省政府及禹州市政府的表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清产核资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许昌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建设、妇女病普查普治受到禹州市政府的通令嘉奖。 2008年,卫生局机关党支部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五好基层组织”荣誉称号;卫生局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监督执法先进单位,受到省卫生厅的表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被评为许昌市先进集体,受到许昌市人民政府表彰…… 人们不禁会感叹,是怎样的原因令禹州市的卫生事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优化卫生系统。下属9个市直医疗单位,辖22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在职职工311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23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14人,注册护士445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学历290人,大专学历814人,中专学历1325人,高级职称89人,中级职称584人)。 强化医疗机构设置。全市现有7家市直医疗保健单位,22所乡镇卫生院,厂矿企事业医疗机构6家,民营医院20家。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52人,其中执业医师7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注册护士643人,药师198人,技师225人;拥有床位204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8张。全市26个乡镇办657个行政村(居委会)全部建立有村级卫生组织,共有村级卫生组织1567家,乡村医生2200人(其中中医144人,女乡医308人),专科以上学历21人,中专学历1208人,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者28人。全市拥有大型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1台,CT机5台,500毫安X光机2台,C臂介入治疗机1台,彩超3台,准分子激光治疗仪1台等。 扎实稳妥推进新农合健康运行。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禹州市顺利实施,卫生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运作程序,强化监督措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全市新农合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两年多来,卫生局不断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共补助农民群众80.66万人次,补助金额14073.34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公共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完善了艾滋病防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市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计划免疫工作成果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法定传染病稳定控制,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顺利跨入省级卫生城市行列。该市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规范了医疗服务秩序。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普及和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法规规章,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各项卫生工作稳步进展。目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5.22/10万、4.95%和6.01%,均低于全国平均指标。人均期望寿命74.34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消灭了白喉、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等传染病。适龄儿童“五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近几年来,该市投入72万元完成了省级中心卫生建设项目7个;新建业务用房面积5922平方米,购置医疗设备50台;总投资235万元的3个国债卫生院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投入322万元完成了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任务;投入403万元的禹州市传染病区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投入18万元加强了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此外,该市还制订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疫情信息网络,建立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预防队伍,加强预防控制预备队和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培训演练,业务素质、快速反应能力、控制能力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下转第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