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万江
6月1日上午9时,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杨春萍的身影刚出现在医院会议室门前,等候多时的杨宝健就立刻发出热切的呼唤,看到杨春萍脸上绽放出笑容,向他张开双臂——他知道,这声“妈妈”没有叫错。
虽然从未谋面,但自己心里的杨春萍不就是眼前这样吗?慈眉善目,笑意盈盈。他一下扑向那个张开的怀抱:“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
一次成功的“生命对接”
杨宝健是新密市超化镇人。2005年5月,一次持续发烧使他原本健康的身体每况愈下。当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的病情已非常严重。
在生与死的煎熬中,2006年12月,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的消息让杨宝健看到一线生机,杨宝健的白细胞表面抗原分型资料与洛阳的一名捐献者相合。
洛阳市红十字会找到了这名捐献者,她就是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的主治医师、41岁的杨春萍。2007年6月1日上午,经过近3个小时手术,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在郑州顺利完成,杨春萍血液中的55毫升造血干细胞被注入杨宝健体内。30分钟后,“生命对接”顺利完成!经过3个月的观察治疗,杨春萍的造血干细胞在杨宝健体内移植成功。
根据有关规定,捐赠者与受助者一年内不能见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经过这场“生命对接”,仍然是素不相识。杨宝健说:“从我走出病房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一个心愿,一定要见到她,叫一声‘妈妈’。”
一声“杨妈妈”,双眼泪花流
6月1日9时,杨宝健和母亲来到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会议室,等待与杨春萍相见的那一刻。他说自己此行的最大目的是希望认杨春萍为妈妈。“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杨宝健哽咽着说。
当杨春萍出现在会议室门口时,原本有些害羞的杨宝健从沙发上一跃而起,双手捧起鲜花送到杨春萍手里,连声叫着:“妈妈!”听到这么深情的呼唤,杨春萍没有一丝犹豫,连声答应。
“娘儿俩”相依而坐,说起了悄悄话。“你身体怎么样?”杨春萍急切地问。“身体恢复得很好,家里今年的麦子都是我收割的。”杨宝健骄傲地回答。
杨春萍告诉记者:“能与杨宝健配对成功,我觉得很幸运。在中国人中,非血缘关系捐献者与患者的低分辨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1/10万,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能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