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三优一满意”活动侧记(科技篇)
本报记者 李季
这是怎样的一家医院,各类省、市人才招聘会,医院领导班子组队前往,介绍医院概况,求贤若渴。
这是怎样的一家医院,63年来,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如今,开封市神经科疾病研究所等6个市级科研所已相继落户该院;该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荣获“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神经外科等7个专科被评为“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5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就是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曲折的征途。近年来,医院面临着医疗管理体制转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强调短期的经济效益还是着眼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医院的决策者们达成一致,立足于将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医院,增强医院的长期竞争力,走“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道路。
医院复兴 科技先行
为实现科技兴院战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5.21科技开发系统工程》,即发展医院具有技术优势的5个重点专科,使200名技术人员达到高一级技术水平,带动医学科技进步,并因此增收100万元。以系统论原理实施的科技兴院战略获得成功,拉开了该院科技兴院的序幕,为医院腾飞奠定了基础。
面对当年的医院房舍不足和设备老化的问题,面对高级医疗技术人员缺乏、资金缺乏的严酷现实,医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果断提出“负债经营”理论,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开始探索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新路。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利军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医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于是在困境中,医院以“借水行舟”的方式,改善医院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设备、培养并引进高级医学人才。通过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方式,医院建起了高14层的现代化病房大楼,购置了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ECT、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数字胃肠机、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关节镜、直线加速器、X—刀、彩超、高压氧舱、血清模块工作站等400余台件大型医疗设备,从而为医院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一组数字印证了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1978年,医院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床位320张,固定资产79.5万元,员工448人,年出院病人4830人次;如今,医院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床位828张,固定资产1.7亿,员工1200余人,年出院病人达1.6万人次。现在,医院拥有45个专业科室,6个市级科研所,1个市级医学重点实验室,成为豫东地区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数字的改变并不是简单的数值的变化,其中蕴含着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开封市的医疗市场在全省都是一个特殊个例,这座城市在解放前后曾是河南的省会城市,从城市发展框架到医疗机构的设置都是以省会城市的格局设置的。随着世事变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虽说部分医疗单位随迁至郑州,但是从专科医院、市级综合医院、到省级驻汴医疗机构及部队驻汴医疗单位都共存于这座城市中;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民营医院、个体诊所应运而生,一个小小的城市容纳着这么多“分羹者”,可见其生存环境之艰难,行业竞争之惨烈。
在这样的境况下,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明确医院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更新观念,确定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医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其次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医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最后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医院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养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技兴院也带来了医院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1983年,开封市一院在豫东地区率先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获得成功。上世纪90年代起,该院的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介入治疗冠心病、布加氏综合征、肝胆疾病及肿瘤、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气压弹道碎石术、双髋关节置换术相继开展。进入新世纪后,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后遗症、糖尿病足,肝移植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使医院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着与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同步。
科技先行 亮点纷呈
2006年4月19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开封卫生史志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功实施开封首例肝移植手术。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华强宣布,由该院实施的开封市乃至豫东地区首例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开封市在肝移植术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2006年5月9日,开封各大媒体和一些省级媒体分别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当年56岁的申先生患有严重肝病,手术前肝脏已丧失代偿功能,除了肝移植已别无他法,申先生辗转国内及省内几家著名医院后,最终选择了开封市一院。作为开封市首家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封市一院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此前实施过30余例肾脏移植手术,保持着100%的成功率。因此,做难度更大的手术、再攀医学高峰,成了市一院领导层和专家们的一个宏伟目标。
在2005年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陈利军院长在工作报告中就把肝移植手术作为医院核心技术,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多次论证和充分调研,医院成立了以副院长蒋忠仆为组长,副院长崔永生、李华强为副组长的肝移植领导小组,以李华强为组长的技术协作小组,以普外科首席专家赵同胞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
为了掌握肝移植的顶尖技术,开封市一院凭着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良好协作关系,决定派专家前往该院肝移植中心学习培训。2006年3月,李华强、赵同胞、韩宗明、张学贞来到该中心考察,4位专家观看了数台肝移植手术,张学贞还参与了一些肝移植手术。随后,6名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包括麻醉专家杨义、ICU病房护士刘援非等再次来到该中心,认真地学习了肝移植的整个实施过程,并就一些核心技术请教了北京专家。
2006年4月19日14时30分,申先生被推进手术室,15时30分手术开始。由于患者病肝严重肿大,与周围脏器有粘连,仅分离病肝就用了近3个小时。18时30分,比正常肝脏重一倍、达2.5千克的病肝被成功摘取。用冷灌注方法保存、准时送到的供肝,经过专家的修整处理,开始植入腹腔,与病肝摘除在时间上衔接得十分精确。19时40分,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分别吻合完毕,开放血管。23时35分整个手术完毕。
“这8个小时是一场无声的战役!虽然没人说话,但我们的配合十分默契。”赵同胞和记者说起手术过程时,表情很凝重。专家们说,首先,供肝和患者肝部血管吻合是主要技术难关。专家组制定的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式,决策正确,为手术进程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大的手术尤其需要争分夺秒,因此,供肝和患者肝部截留后的血管吻合需要一步到位,任何一次反复可能都会造成手术失败。专家们采取的显微外科技术,保证了血管内膜、胆管黏膜吻合口的对接精确,从而避免了吻合口漏、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其次,患者肝脏被摘除,一些主要血管被阻断,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这样很容易造成血管内凝血和其他脏器功能的紊乱,这就需要检验科室随时检测患者血液的各项指标,根据血液药物浓度的指标随时调整各种药物和剂量,此外还有麻醉剂剂量和各种药物的配比使用等问题。整个手术下来,仅各种药液就输入1万多毫升。再次,供肝进入患者体内,血管开放前后,为防止排斥反应,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实行免疫抑制治疗。专家们使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达到了最佳有效浓度,在治疗目的与风险的矛盾中找准了平衡点;最后还有,术中、术后各种重要脏器功能的维护和恢复,以及术后的感染控制和抗排斥药物的应用等一系列问题。
一直坐镇指挥手术的陈利军等几位院领导,始终捏着一把汗,他们在亲眼目睹了医护专家的技术水平和完美协作后被深深地感动了。
2006年4月24日,患者开始排气排便。4月27日,患者已能下床活动。5月6日,患者拆除全部切口缝线,切口甲级愈合,患者未出现排斥反应,手术已获得成功。
“整个手术过程全由我们自己的专家操作。”李华强自豪地对记者说。开封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说,首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开封市肝胆外科医疗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这台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在开封市卫生志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一个医院多学科、多专业、高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和密切协作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展示。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开封市一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跨入了国内先进行列。
开封市一院不仅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他们更是注重将优秀的技术应用在日常诊疗中,让科技为群众解除病痛。
2008年12月10日,在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内,朱女士正在康复中的右手已经能够抓住核桃了。
2008年10月7日下午4点,开封市一院急救车上抬下一位女患者,她是一家棉纺厂的工人,在操作刷绒机时出现意外,右手五指全部损毁。看着完全缺失五指的手,患者痛苦得大哭。手术是取双足足趾和足趾皮瓣复合移植再造右手拇、食、中三指。这台手术难度极大,稍有差池患者就会出现血管痉挛,且手术精度要求非常高,全部手术过程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医院骨科赵金廷医生在显微镜下忘却了时间的存在,落日西斜,手术室里的大夫、护士都换班了,但赵金廷仍在实施手术,直至翌日12时手术顺利完成,历时近20个小时。
尉氏县4岁的小女孩园园如今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而在去年10月之前,一种被称为“法乐氏四联症”的心脏病,严重地折磨着这个孩子,使她连快走几步的能力都没有。很多医院对这种病束手无策,但在开封市一院心胸外科实施手术之后,园园的生命轨迹从此改变。
“这几年,我们做的心脏手术数量每年都在翻番,去年做了220余例,技术水平确实进步了。一家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质量是首要条件,先进规范的管理无疑是质量提高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封市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崔永生感慨地说。
亮点纷呈 人才保证
3例肝脏移植手术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开封市一院科学管理带来的医疗技术质量的飞跃,也标志着该院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但是想取得这样的成绩,没有人才体系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提高科技人才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医院科技兴院的基本保障。开封市一院每年都要派出业务骨干到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逐步使每位业务骨干做到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再提高的有机结合。为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储备人才,2008年,该院还与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为疑难病症的会诊和高新技术的联合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并收到良好效果。
“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整体医疗技术的稳步提升。”院长陈利军如是说。为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该院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和院内、外专家讲课等形式,每年的业务培训都超过了60个学时,连续两年在全院组织了技术大比武活动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演练活动。2006年,该院参加河南省急救技术比武的综合得分在全省排名第三,并获单项二等奖。2007年,在开封市“卫生杯”岗位技能大赛中,该院12名选手囊括了医疗、护理、药剂、检验4个比赛组别的所有第一名和总分第一,在所有27个奖项中荣获了其中的14个奖项,充分展示了医院的整体质量和技术实力。通过岗位练兵,医疗质量得到了持续提升;通过科学管理,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员工的好评。加强专科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是该院的另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医院专科建设成效显著,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被评为“河南省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烧伤科、耳鼻咽喉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被评为“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
今年,开封市一院为了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开展了名师带徒活动,一束鲜花、一份礼品,名医与医生结为师徒,授医技、传医德,星火相传。
科技兴院的关键是人才,合理高效的人才梯队结构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开封市一院首先抓学科带头人。在选拔上,始终把业务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精、技术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作为考核和选拔的重点。在培养上,给予重点倾斜,鼓励人员到国内外名院名校进修深造,参加学术活动,更新知识结构,获得学术头衔,提高技术水平和学术知名度。在使用上,坚持压担子、带课题、重技术、有成果。在管理上,落实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类管理,能上能下,不断优化学科带头人队伍。其次抓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后备人才库,每年进行人才苗子考核选拔,加强培养,实行优胜劣汰。积极创造条件,为高层次人才铺路架桥,如外出进修、学习外语、攻读学位、拨给专项科研经费等;实施技术、科研课题负责人制度,对有培养前途的技术骨干,提供“用武”之地,技术上挑大梁,科研上给课题,使其在医教研上都有所作为。最后是加大激励力度。对在学科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或获重大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并在评功评奖、晋职晋级及物质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医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技术整体实力的保证,对医院建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锻炼和造就一支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科技队伍,才能保证医疗技术整体实力的提高,保证整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促进医院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科研更是立院之本、兴院之基,也是直接服务于患者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的“金刚钻”。目前,科技兴院的发展思路让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在百姓心目中增加了其品牌价值和可信度,该院正向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医院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