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建设 冯光耀 近日,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一派热闹。科室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小王佳过“生日”。来自广西的王佳,出生时就患有脊髓脊膜膨出,在当地辗转多年未治愈。郑大四附院成功为王佳实施了脊膜膨出手术,给了她新生。 据了解,王佳来到郑大四附院时,小便失禁,右下肢走路不灵活,面临着小儿瘫痪及大小便完全失禁的可能。后经人介绍,王佳的父母带她来到了郑大四附院,医生在显微镜下为王佳实施了手术。经过术后康复治疗,王佳恢复得很好,不仅能自行大小便,而且右侧肢体活动有了明显好转。王佳的父母出于感激,将王佳手术的那天定为她的“生日”。 那么什么是脊髓脊膜膨出?它又有什么临床表现呢?郑大四附院神经外科主任马云富介绍,囊性脊柱裂的患儿于出生后即可见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包块常随年龄增大,表面皮肤或正常,或薄而易破,有的薄而呈半透明膜状。如囊内为脑脊液,用手电筒照之透光;如囊内有脊髓、神经组织等,用手电照之不透光或可见到囊内组织阴影。患儿啼哭时则包块张力高,安静时背部包块软且张力不高。于包块根部能触摸到骨缺损的边缘,说明囊肿与椎管内相通;X线照片显示椎管扩大,棘突及椎板缺损。如患儿安静状态时,包块张力高,前囟隆起,可能同时伴发脑积水。 脊髓脊膜膨出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仔细检查可发现患儿下肢无力或足畸形,用针刺患儿下肢或足,无反应或反应微弱,患儿稍大些即可发现大小便失禁,重者双下肢呈完全弛缓性瘫痪。 脊髓外露出生后即可看到,局部无包块,有脑脊液漏出,常合并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不能存活。 隐裂在背部虽没有包块,但病区皮肤上常有片状多毛区或细软毫毛,或有片状血管痣等。有的病区皮肤颜色甚浓,或棕色,或黑色,或红色,有时在脊椎轴上可见潜毛孔;有的实为一窦道口,压之有黏液或豆渣样分泌物挤出来,椎管内多存在皮样或上皮样肿瘤。隐裂可引起腰痛、遗尿、下肢无力或下肢神经痛,但是大多数无任何症状。 囊性脊柱裂几乎均须手术治疗。如囊壁极薄或已破,须紧急或提前手术,其他病例以生后1~3个月内手术为宜,以防止囊壁破裂,病情加重。如果囊壁厚,为减少手术死亡率,患儿也可1岁半后手术。手术目的是切除膨出囊壁,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粘连,将膨出神经组织回纳入椎管,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到持续性牵扯而加重症状。对脊膜开口不能直接缝合时,则应翻转背筋膜进行修补。包扎力求严密,并在术后及拆除缝线后2~3日内采用俯卧或侧卧位,以防大小便浸湿,污染切口。 对于长期排尿失常、夜间遗尿或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隐性脊柱裂,应予以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纤维和脂肪组织。在游离神经根时力求手术细致,或在显微镜下手术,可以避免神经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