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通讯员 陈书章 6月13日下午,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密切接触的张敏(化名),走出了郑州市某定点隔离宾馆。 回想起7天前的一幕幕,张敏饱含着热泪说:“如果不是疾控人员和公安干警8小时锲而不舍的追踪,我可能现在心里还不踏实。谢谢!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 7天前的6月7日是星期天。当日16时41分,郑州市疾控中心95120电话突然响起,值班的庞存斌迅疾抓起电话。 河南省疾控中心紧急通知,立即追踪1名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 被追踪者就是张敏。 6月6日下午,张敏与北京疑似病例乘坐同一航班从纽约飞抵北京,坐在该疑似病例的前一排。按照有关规定,必须立即对张敏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接到指令,流行病学调查队员王迎秋、刘建勋及消毒杀菌队员蓝琳、司机宋苏飞在第一时间紧急集结。然而,通知显示的信息只有姓名、手机号码和护照号码。 队员们立即拨打电话,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接下来,王迎秋、刘建勋、蓝琳轮番使用办公室电话、手机反复拨打该号码,但一直无人接听。 3个人碰头商议。王迎秋说:“张敏前一天下午6时30分抵达首都机场,是还没返回郑州,不愿意接听电话?”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刘建勋又忙用手机发送短信,结果仍没有答复。 一直持续到8日21时10分,大家仍未联系上张敏。 那天,郑州正下着小雨,凉风习习,但3名队员却是满头大汗。 王迎秋说,那时,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追踪到底,绝对不能放过一个密切接触者。 正在这时,一直关注追踪工作的郑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韩同武提醒,能不能从护照上下功夫。3名队员眼前一亮,立即请示郑州市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控指挥部,指挥部立即与郑州市公安局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 很快,公安部门传来好消息,他们从办理护照的资料上找到了张敏的家庭住址。大家很兴奋,立即驱车前往农业路10号,然而等赶到时发现,张敏早不在此居住。 线索再次中断。 此时,郑州市公安部门也在紧张寻找张敏。公安干警甚至启用了卫星定位系统,尽管确定了张敏所在的方位,还一连查找了3家宾馆,但仍未发现张敏的踪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已接近午夜。在绵绵细雨下,组长王迎秋召集大家在马路边上临时开了一个疫情分析会。王迎秋说,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许根本就没被感染。但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绝不能让她游离于视线之外!刘建勋说,张敏的手机未关,应该看见了短信。蓝琳分析说,最大的可能性是张敏有顾虑,不愿意被隔离医学观察。 短短不到10分钟的会议,队员们对情况进行了梳理。他们认为:不管有什么可能,最紧要的是尽快和张敏联系上!组长王迎秋立即进行了分工:蓝琳继续拨打电话;刘建勋密集发送短信,消除张敏的顾虑。 终于,电话那头传来了柔和的女声,是张敏!王迎秋立即从蓝琳手中接过电话,紧紧抓住,仿佛生怕电话从自己手中溜走。然而,一句话未说完,电话挂断了。 看起来,张敏确实有很多顾虑和担心!经过简单的商量,王迎秋再次拨通了张敏的电话。接通后,王迎秋首先给张敏讲解了隔离观察的意义,解释即将采取的措施。近40分钟的交流,张敏终于感动了,说出了自己所在的位置。 随后,一切都异常顺利。张敏被流调队员们护送到郑州市某定点隔离宾馆。 王迎秋说,安排好隔离工作,返回到车上,当时她下意识看了一下手机,时间是次日凌晨1时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