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66期第1版
 
2009年第66期第2版
 
2009年第66期第3版
 
2009年第66期第4版
 
2008年第66期第1版
 
2008年第66期第2版
 
2008年第66期第3版
 
2008年第66期第4版
 

探索中医药内病外治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农村卫生所儿科病的治疗
开封市鼓楼区南苑小王屯卫生所 何传义
  过去有“宁治十男人不治一女人,宁治十女人不治一小孩”之说,由此可见儿科诊疗的复杂性。就我们平时在诊疗中的经历而言,儿童一到诊室,见到大夫就是大哭大闹,四肢乱抓乱动,根本谈不上“配合”二字。
  在治疗方面,有些患儿不仅很苦的中药吃不下,就是味道稍好的药物,如“速效伤风感冒颗粒”、“臣功再欣”、“强必林”、“思密达”等甜药也吃不下;儿童肌肉较嫩,少数患儿肌肉注射后就有硬块了,用硫酸镁热敷一周后才能消失;静脉点滴疗效虽好,但儿童静脉血管难扎,扎上后固定不好或儿童乱动易于跑针;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小胖孩越来越多,第一针或者第二针扎不上的话,小孩大哭,家长也会跟着小哭,有时还会出现医患关系紧张或不愉快的场景。
  中医药儿科直肠滴入疗法的应用,解决了儿童吃药苦、打针痛、输液难扎的难题。
  儿科直肠滴入理论认为,肺与小肠相表里,即肺与小肠互为经脉的络属关系,肺的主要功能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小肠之气,随之而降,使传导功能保持正常,小肠传导通畅,有助于肺气的清肃通利。病理上,如肺气肃降失职,影响大肠传导,可致大便秘结,大肠不畅,也会影响肺的肃降工作而引起咳嗽、胸满等。直肠滴入后,通过肺与小肠相表里及肺主宣发,外合皮毛、朝百脉的作用,将药物输布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直肠滴入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是大肠的末端,成人的长约20厘米,儿童的长度在10~15厘米。直肠黏膜表面无绒毛、皱褶少,故直肠不是药物吸收的合适部位,但是近肛门端血管丰富,所以也是某些剂型如栓剂、灌肠剂的特殊用药部位,吸收效果良好。药物从直肠吸收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二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该治疗方法均采用一次性滴入导管从肛门处插入6~9厘米(儿童),把药物注入或滴入均可。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为小儿主要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可发病,尤其是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特征。该病主要为外感时邪、内蕴痰热导致肺失宣肃,肺气郁闭而发病,以3岁以下婴幼儿最为多见,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禀赋不足,体质素弱或有疳积病的小儿更易罹患本病。该病治则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养阴清肺为主。
  一、风寒闭肺型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咳嗽气喘甚则鼻煽、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华盖散(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煎取汁30~50毫升,每天两次灌肠。
  二、风湿犯肺型
  主证:发热恶风微汗出、咳嗽痰稠、气促鼻煽、口渴咽红、烦躁面赤、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桔梗、竹叶、芦根、甘草)+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共煎取汁30~50毫升,每天两次灌肠。
  三、痰热壅肺气
  主证:壮热持续不退、神烦、咳嗽气急、痰延壅盛、鼻煽明显,甚则两肋煽动、胸高肩抬、面唇青紫、涕泪俱无、腹胀便结、尿赤短涩、舌质红赤、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指纹紫。
  治法:宣肺泄热、涤痰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凉膈散(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适量蜂蜜),共煎取汁30~50毫升,每天两次灌肠。
  若出现邪陷营血、舌红绛、神烦狂躁,外发斑疹者,此为小儿肺炎并发心功能不全,用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银花、连翘、丹参、麦冬、黄连),共煎取汁30~50毫升灌肠,每天两次。本证较凶险,变化甚快,必要时应配合吸氧,雾化吸入,以提高治愈率。(上)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