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65期第1版
 
2009年第65期第2版
 
2009年第65期第3版
 
2009年第65期第4版
 
2008年第65期第1版
 
2008年第65期第2版
 
2008年第65期第3版
 
2008年第65期第4版
 

粟粒疹辨治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临床主要表现   一、粟粒疹是指红色粟粒疹,亦称痱子或红痱,皮疹为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成批出现,消退后有轻度脱屑。搔抓后可致继发感染引起毛囊炎、疖肿。皮疹好发于手背、肘窝、腋窝、颈、胸、背部、小儿头面及臀部、妇女乳房下等,自觉刺痒和轻微烧灼感。二、晶形粟粒疹亦称白痱,皮损为非炎症性密集分布的针头大小、壁薄而微亮的小疱,轻擦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屑。皮疹好发于颈、躯干部。常无自觉症状。也见于卧床不起、高热汗出不畅或术后体虚者。三、深部粟粒疹亦称深痱,皮损为深在性水疱,刺破水疱有透明液体流出。皮疹好发于躯干、颈部,而面部、掌跖无皮疹。高温出汗时皮疹增大,不出汗时皮疹则不明显。可伴有全身衰竭症状。多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
  治疗方法   一、中成药:金银花露10毫升,每天两次;藿香正气水10毫升,每天两次内服。二、单验方:配制0.1%~0.2%十滴水溶液浸浴或擦拭全身。三、外用药:马齿苋水煎外洗或冷湿敷,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痱子粉外扑。四、药膳:绿豆适量,煮水代茶饮;薄荷煮水加糖,代茶饮;进食西瓜及西瓜皮、煮食荷叶粥等均有防暑降温之功。
  日常养护   一、伴有发热或继发感染者应到医院就诊。二、注意夏暑季节的散热通风措施。已患病者转移至干燥凉爽环境中。三、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四、常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洁爽干燥,衣着宜宽松。(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佘刚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