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65期第1版
 
2009年第65期第2版
 
2009年第65期第3版
 
2009年第65期第4版
 
2008年第65期第1版
 
2008年第65期第2版
 
2008年第65期第3版
 
2008年第65期第4版
 

血压高要重点保护大血管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高血压是造成我国40岁以上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可预防性因素。高血压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结构的改变,亚太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致命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66%是高血压所致。老年人群是高血压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人群。血压高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作用增强,继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系列变化。同时,加速了弹性动脉及肌性动脉的粥样硬化过程,常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和下肢动脉等部位,从而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若根据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有效控制血压,就能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或恶化,预防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一、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这正是大血管病变的一个特点。对于这类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大多可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差缩小,而对舒张压影响相对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应强调个体化,鼓励选用长效、平稳以及对靶器官保护作用更强的药物,并根据合并的不同并发症选择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卒中的防治,长效钙拮抗剂可能更有优势;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应首先选择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小时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因此,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测量3次血压(早中晚各一次)。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血管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降压药物诱发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也较高,可达5%~33%。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喝水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前后应测量立位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出现这些症状要马上帮助老人躺下,以免摔倒。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与年轻人不同,降压药物起始剂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力求平稳降压,避免过急、过快加大降压药剂量而导致低血压。
      四、要注意晨峰高血压现象。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晨服药时间在6~8时比较合适。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肖毅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