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埃塞俄比亚第15批医疗队队员 胡军 鲜红的血液从捐献者的血管中流出并一滴一滴汇入生命垂危者的身体,于是病人得救了,接下来是患者、家人的感激……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中。可笔者4月28日在埃塞俄比亚,却感受到了另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景。 手机铃声急促响起,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15批医疗队队长曹清云接到通知,立即组织抢救一位全身多处外伤的病人!就像120出诊一样平常,相关脑外科医生刘红林、骨外科医生王剑以及普外科医生邵雷鹏在心肺复苏医生曹清云队长、马柄全书记的带领下立刻赶到现场。到了现场,只见病人倒在血泊中、意识丧失。经过止血、包扎等急救处理,队员们将病人护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病人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心跳随时都可能停止跳动,急需输血抢救,可当地的条件又不具备! 没有影视、文学作品中宣传、鼓动的场景,队员们纷纷挽起了袖子、伸出了胳膊。经过配血,队长曹清云、队员刘红林,以及中国大使馆陆秘书的血型与病人匹配。于是,影视、文学作品中伟大而崇高的场面出现了——600毫升红色的生命之源从陌生但又充满了爱心的捐献者的血管中缓缓流入了病人的体内,生命延续了,病人得救了。这对于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庭意味着美好一切的延续,可我们医疗队的队员们就像是做完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工作,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家脸上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一丝放松和随手擦去额头的汗。在确定抢救任务完成后,队员们向接诊的同行们进行了认真交接,随后就像下班回家一样回到了队部。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自然、宁静,缺少热血沸腾的镜头。可也就是在习以为常了的、无数次这样的经历中,我们的医疗队员、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在践行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祖国的承诺、对受援国的义务。无论何时、何处,只要有需要,他们还将会无数次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他们心中,这是那样的自然、正常。他们深知:他们是医生!他们头上顶着的是延续生命的天职,胸中揣着的是普救众生的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