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64期第1版
 
2009年第64期第2版
 
2009年第64期第3版
 
2009年第64期第4版
 
2008年第64期第1版
 
2008年第64期第2版
 
2008年第64期第3版
 
2008年第64期第4版
 

质量控制的枢纽位置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胡晓军
    6月8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由卫生部授权发布,旨在加速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与体系。而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他们通过选任科室质量专干的形式,将医疗技术的开展、核心制度的运行等的监控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抓住了医疗服务的核心,聚集了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准。(中新社、本报6月8日、6月9日报道)
    质量控制的核心是确保医疗安全,进而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准。影响深远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这样概括人类需求的五大层次,从最基本到最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又被称为第一需要。这一理论大大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社会的制度设计。医疗机构面对“安全”这一理念更有其典型性,因生命与死亡、疾病与健康两组核心元素无不围绕着安全而来。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面对患者,抓住了质量与安全的控制,就是抓住了他们的第一需要,这将是能够健康稳定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质量控制又是现代管理制度中的基本共识。比如,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杜邦公司,始终坚持着“安全第一”的管理之道,因此扛过了历史风云中众多竞争对手的冲击,时刻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可以将质量控制理解为医院管理的枢纽。首先,通过质量控制,医疗机构能够掌握到医疗技术的开展与运行情况,分析失败元素、汲取成功经验;其次,通过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可以观察医疗人力资源的工作水平,进而实现合理调配和培训提升;再次,通过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可以掌控医患之间的互动状态,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挽救医患失衡的行动,在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确保医疗服务水准的提升。而技术、人才、服务,正是影响医院形象塑造的三大基本要素。
    从《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制定的国家宏观视野,到17名科室质量专干的医院微观视野,其中的双重意义在于,严格的标准与独特的实践理应合二为一,共同为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准绑上利器。这应该是一条经济有效又用意深远的管理之路。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