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62期第1版
 
2009年第62期第2版
 
2009年第62期第3版
 
2009年第62期第4版
 
2008年第62期第1版
 
2008年第62期第2版
 
2008年第62期第3版
 
2008年第62期第4版
 

人文关怀:化解医患矛盾的金钥匙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席军
  身穿白大褂,手拿听诊器,给绝境中的病人带来生的希望——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是许多人儿时的梦想。然而,走上工作岗位后许多医生发现,现实离梦想有很大差距,当前的现实是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和医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信任。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那么,对于医生来说,如何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看病”为“看病人”。
  作为医护人员,没有患过重病应感到遗憾——无法切实体会到生离死别时那种恐惧和悲伤。医护人员有了得过重病的体会后,面对患者时就会产生深切的同情心。某院有个骨外科医生号称“一把刀”,做手术以干净利落著称,但他却不幸得了晚期肺癌。术后,同事们去看他,他在病床上深有感触地说:“我事先也想到疼了,但没想到会这么疼!”
  医生在做手术时既要讲干净利落,也要讲医疗质量,可切可不切的要保留下来。患者到医院不单单想治好病,也想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安慰和帮助,这就需要医生技术水平和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曾有一位被成功抢救的患者出院回家后,意外地接到了管床医生打来的问候电话,该患者感动不已。别小看这样一件小事,它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有价值:医生不仅仅是关心病情,还要关心患者这个人。
  某医学院有位老教授把被解剖的尸体称作“老师”,每当上课前要带领学生向“老师”默哀,深深鞠躬,课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对人性和人生的感悟。
  临床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医生看病时接打手机,忽略了在一旁等候的患者的感受,患者怎能不生气?《健康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位曾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导师带医生查房时,身后有个医生的手机响了,那个医生下意识地拿出手机接听,导师转过身对他笑了一下说:“你这么一个动作要是在美国,工作就要丢了。”看到这里我很诧异,上班时间接打手机这算什么啊?在我国,看病时医生接电话太平常了!类似的还有,在处置患者的时候,外面的熟人一摆手,医生马上丢下患者出去应酬,甚至在手术时这样的情景也会发生。医护人员工作中可能只因为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导致后果严重的医疗纠纷,甚至造成医疗事故。所以说,医护人员不能忘了你面前的病人是有感情和尊严的人。医学的人文关怀就体现在医护人员的举手投足中。
  据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而导致的。所以,医患矛盾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律的手段来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节和改善。
  一名女士在体检时查出胃癌。第一次住院时,她情绪十分低落。一天早晨,当医生进行查房时,她正在默默流泪。这个细节被管床医生看见了,查房结束后,这位医生专门来到她的床前,并与她耐心地交谈了半个小时。很快,这位女士的情绪就稳定下来。
  语言是医患双方沟通和交流的载体,也是医疗服务工作最直接的工具和手段。这说明,医疗服务的过程是一个语言交流和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生对高新技术装备的依赖,无形中淡化了医患间的人性化接触,容易忽视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一位患梗阻性黄疸病住院的病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手术前,医生为了让他搞明白手术方案,特意画了一张草图,告诉他是胆管堵了,胆汁倒流,所以身体发黄,这次手术就是让胆汁改道,并画出了术中可选择的路径。病人听完后感动得哭了,他说,过去从来没有一个医生和他这样交流过,这一下子他听懂了。
  医务人员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让病人准确地理解医疗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病人听得懂的语言及表达形式,才能取得医患交流的最佳效果。
  医学是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科学,只有把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对医务人员来说,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提高同等重要,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恰恰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实践表明,医学人文服务往往是病人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注重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怀与关注,既是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也是保证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