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 5月,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国医大师评选结果揭晓,河南省名老中医李振华荣登此列。一时间,省内中医同仁与全国同道一样,欢欣鼓舞,振奋不已。凑巧的是,5月底,以洛阳正骨先贤为原型的《大国医》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以戏剧冲突和家族变迁的形式刻画了中国文化中的“大”者之谓。 幼年的记忆、中国文化的熏陶、耳闻目睹的老中青三代中医人的绝境奋发,让笔者深深喜爱上了中医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喜爱中医,不是将之看作可欣赏把玩的古玩,而是佩服中医在探索人类健康与生命面前革故鼎新的大魄力、在把握疾病与人类整体关系上呈现的大智慧。但就像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面临断裂一样,我们的中医传承也面临着精髓失传的危险。 翻看国医大师李振华等人的生平事迹,笔者越来越认识到我们的危险为何,前景为何。在中医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上,我们的危险在于,缺少能够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大师级人物;同样,我们的前景和光明也在于,我们还幸运地保留了在各行各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硕果仅存的大师,这为后人的近距离传承提供了可能。 更广的视野审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史,就会发现,我们曾拥有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医、教育、文学、历史、科技、哲学等各方面都有开风气之先的大师,历史也永远铭记了蒲辅周、蔡元培、陶行知、鲁迅、陈寅恪、华罗庚、冯友兰等一大批光辉灿烂的名字。学术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乃是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的百年基业,虽紧迫但急求不得。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延续,需要吸收所有先进的文化基因,却不得不面临传承断代的尴尬;为了中国文化的革故鼎新,需要开风气之先的大创新、大跨越,却不得不面临基础薄弱的困境。 大师们最终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是一个文化淬炼的过程。就拿国医大师李振华来说,如果没有严格的家风家教,如果没有对中医各代经典的去粗取精,如果没有对同辈、对临床实践的借鉴与反思,如果没有现代理论体系下对中医视野的开拓等,也就不可能有中医脾胃病学术上“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新的理论概括。而近现代学术大师的事迹表明,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贯中西,创见独特。可见,在这个大师普遍缺乏的年代,大师们的生平行迹告诉我们,核心是如何拥有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革故鼎新的思想智慧,在大时代面前关注现实、剖析现实,这指示了我们沉下心来努力前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