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专家谈) 河南风湿病医院 陈小朋 贾军辉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仍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但该标准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实验室检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及病情变化的判断尤为重要。风湿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常规实验室血液和免疫学指标。 一、常规检查:类风湿因子是最早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的自身抗体,敏感度高,但特异性差。60%~8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目前人们相继发现了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SA抗体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其中抗-CCP抗体阳性率为94.5%,其他风湿性疾病阳性率为48.1%,目前临床应用较多。 二、急性时相反应物指标有以下几项:(一)血沉(ESR):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的俗称,是一种非特异性指标,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贫血﹑.结核等。一般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则血沉增快,而病情缓解时血沉可恢复至正常。(二)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与血沉相同,特异性不高,是一种急性反应的一般指标,但它的升高和恢复比血沉快。(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提示链球菌感染,可见于风湿热。 三、血液学改变: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度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四、其他:(一)抗核抗体:大约20%~50%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核抗体阳性。(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Ig+C)检查:免疫球蛋白IgG 、IgA、Ig M和补体C3、C4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升高。(三)目前尚未普遍开展的抗RA36KD抗体,是极有价值的特异性很高的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