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门诊接待了一家三口,患者是位小伙子,精神很不好,面色萎黄。我先简单问了一般状况,但他懒得回答。问及晚上的休息情况,他没好气地说:“通宵上网”。他父母告之,小伙子是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得病,一个月来一直在家,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上网。 原来,小伙子春节后患了感冒,出现发热、流涕、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服用了解热镇痛的抗感冒药和抗生素,为了缩短感冒病程以减少对学习的影响,就加大剂量,连续服用了一周左右。之后感冒症状减轻了,但乏力、多汗、食欲不振。去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接诊医生的一句话给这个男孩和他的父母致命一击:“这孩子是血液病”。 就这样,一家人进入无望状态,踏上了求医之路,孩子也不再去上学了,用他的话就是:“我都活不了几天了,还考什么大学。” 我为孩子做了多项检查,结果除了白细胞减少外,其他全部正常。我初步考虑是由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因为解热镇痛类药大多可以引起血细胞减少。但药物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可在治疗或不治疗的情况下逐渐回升,这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再复查血常规。复查的结果是白细胞数在正常范围。 我给孩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并鼓励他重回学校。此后孩子每周都复查一次血象,完全正常,一个家庭的生活又回到正常轨道上了! 这一病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谨言慎行,因为医生的任何一个诊断结论,都关乎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 (摘自《家庭医生报》 刘敬霞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