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本报记者 赵炜 张晓华 (上接第一版) 盛年时,李振华已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那是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当时的洛阳地区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点疫区在伊川县,月余死亡70多人。李振华深入疫区医院发现,死亡者多系误用辛温解表的中药和解热止痛发汗的西药所致。经过辨证,李振华得出结论,流脑属于中医温病的春温病,是瘟疫,病系感受疫毒之邪,内热过盛,忌用辛温解表发汗药。当时西药中缺乏特效药物,李振华遂以清热解毒、息风透窍法,药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鼻饲喂药,多名垂危患者经妙手回春。河南省卫生厅、省卫生防疫站当年在洛阳召开现场会,由李振华当场传授这一治疗经验。1970年,禹县大肆流行乙型脑炎,李振华又在病人患病初期运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通窍息风药,并重用石膏配服安宫牛黄丸,亦使数不清的病人转危为安。 理论的根基,辨证的精神,这是李振华对待疑难杂症一贯的精神。1974年3月,有姑嫂二人在春节家宴上误将25%烧碱当甜酒喝下,以致食管大面积溃破而大吐血,仅能进食流质食物。经省级医院X线摄片检查,诊断二人为食管狭窄,必须手术治疗,这时候患者想到了李振华。从未治过此类疾病的李振华同情病人之苦,遂运用中医理论缜密辨证,认为强碱为大热之性,误服烧碱腐蚀食管烧伤脉络,以致食管失于润养,气血郁滞,食管狭窄,吞咽不利,治当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患者连服13剂药后,可以吃馒头、面条等食物;又经10剂药的巩固治疗,饮食完全恢复正常。 1986年6月,《光明中医》杂志发表了李振华的题为“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我的自学体会”的文章。文章中,他将自己的自学体会归纳为“法于精旨,精求医理;教学相长,重视实践;临床严谨,总结规律;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几个方面。至今,他的这些体会仍然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法于经典,博采众长—— 成就国医妙手 阅读提示:以深厚的医学底蕴和人文素养,用哲学的钥匙打开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 博采金之医家和明诸名医,浸润脾胃病证医学20余年,终成一代宗师。 步入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的国医堂,最夺人视线的就是一面墙上的书法作品“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李振华老人为国医堂题的《大医精诚》。很难想象,这遒劲有力、灵动飞扬的书法,出自一位85岁老人的手。 …… …… 古今名医大医,均有扎实的人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素养,中国传统医经典籍方能谙熟于心;有了这样的素养,临床施治方能推陈出新。李振华的爱好同样涉猎广泛,他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业余时间还演奏二胡。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大家。 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人文素养,让李振华在研习中医经典著作时得心应手。 早在幼年学医时,李振华的父亲就屡屡警醒:业医者,有学医理而忽视实践实用者;有仅用单方验方而忽视医理者,两者均属偏弊,应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要学习中医理论,打好基本功。要熟读《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临床各家要精读金元四大家及明清诸名医著作,这样才能学好中医学。李振华谨遵家训,身体力行。 对于经典著作,李振华学习之初,虽经其父重点讲解,但对其中医理,不免总觉心中昧昧,更难谈到融会贯通了。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稍至年长,李老想起了恩格斯的话:“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受此启发,李振华教授开始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理解祖国医学的理论,他一面认真学习古今哲学著作,一面重新阅读《内经》等经典著作,用哲学的钥匙打开了中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 经此钥匙,《内经》在李振华眼里,通过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观、统一的有机论、辨证观等哲学观点,并以取类比象的方法,阐明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神、生理、养生、病因、病理、诊治大法等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以辨证的正确和方药之疗效,近两千年而不衰。四大经典如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在法于经典的基础上,李振华又善于采撷各家,对金元医家和明诸名医收益颇深。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上各有所长,对后世医学发展贡献很大。其中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及其在滋阴方药上的贡献和张从正的“攻下”及“邪去则正安”学说,以及在补药上的慎用等,深厚了李振华学养。特别是李东垣的“脾胃论”,使李振华收效更大。李振华还非常重视学习明清各家对温病的著作,并通过临床实践,提出“热邪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和“治温病重在保存津液”的学术观点。善于向各家学习,采撷所长,丰富了李振华的学识;通过实践,形成了李振华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 由此观之,李振华一生诊疗疾病,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以杂家著称,多以杂病、疑难病为主,每次诊疗,总获显效;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渐以脾胃病证为主,创一代宗师英名。 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胃阴虚者占5%左右。李振华晚年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的学说,着重于慢性脾胃病的研治。“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脾胃病治疗九字法,是李振华多年治慢性脾胃病的大法和学术上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辨证治疗上,应诊其肝脾胃何方偏滞偏盛,随辨证用药。其中,李振华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践研究”,用自拟的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治疗300例住院患者,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了国外502份有关资料无一例治愈的记载。尤其通过近20年对千例以上患者的治疗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有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国外资料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近十几年来,李老进一步对该病研治,治愈率更有了明显提高,经门诊观察统计治愈率可达70%以上。 可以说,李老的医术就如书法、绘画、音乐一样上升到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比如,李振华认为,脾胃气虚的各种慢性胃病在病理上包括了西医的各种慢性胃炎和上消化道溃疡,在临床治疗组方上,遂灵活运用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将历代治疗脾胃病的各方化裁运用,如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对胃阴虚的多种胃病,李振华以叶天士的养胃汤为基础方加以化裁,加白芍药、知母、花粉、陈皮、内金、焦三仙,慎用芳香理气之品,以免更伤胃阴。以上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体现了李老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学术思想。 几十年耕耘治学,李振华教授对脾胃病治疗收获越见丰硕。他主编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主持研究了“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临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李振华教授本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仁善为本,家国己任—— 成就大师风范 阅读提示: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李振华教授提出了中医教育的一个独到观点; 李振华教授倾其一生,都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鼓与呼。 前不久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评为“河南省名中医”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消化内科郭淑云教授,从师李振华27年。说起自己的恩师,郭淑云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她告诉记者,在校求学时,她最爱听李老师的课。李老师到哪个教室讲课,她就跟到哪里。李老师的“勤学多问、多读经典、多坐临床”的理论,让她受益终身。如今,年逾八旬的李老师,依然孜孜不倦地指导着她治病教研。郭淑云说,自己在50多岁时,还有此良师指导,令许多同行羡慕不已。 …… …… 李振华从教50余年,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从1979年起,河南中医学院开始招收中医硕士研究生,也始于这一年,李老做了10届以中医脾胃专业为主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李老的学生中,有优秀的中医领导干部,有出色的中医学者、工作者,桃李芬芳,遍及四海。 李振华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讲: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才能当一名好医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一批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李振华早在1954年就担任了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教师,主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及洛阳地市西学中班的《伤寒论》;1960年被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一直主讲《中医内科学》,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学科带头人。李振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阐述中医理论,常用哲学的整体观念和恒动观点来阐明病证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临床带教中,又重视病历书写,对新入院患者的病历,常修改书写数次;李振华常告诫学生,重温经典,学习新的未读经典,对于继承与学习他的经验都是必备的理论修养。在李振华的要求下,学生们制定自修计划,深刻理解学习经典著作,书写读书笔记,对其中的名段名句熟练背诵,力争对经典的理解,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程度。 李振华常举例引证,启发学生对跟师临症的重要性的认识。年逾80岁的李振华,仍坚持每周有两天临证诊病,学生们跟随老师侍诊。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前一年,学生们主要是抄方书写病历,后一年主要是学生先初诊病出方,后老师再诊病出方,两者相互比对,在学生先分析诊病与老师差别原因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通过随师侍诊,导师的口传身教,整理医案,学生们渐渐对李老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李振华提出了中医教育的一个独到观点。他常对学生讲:“要学习中医,必须做到三通,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只有具有较深的文理和哲理修养,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名医。”这一教育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生。 除专心致志于中医医、教、研工作外,李振华倾其一生,都在关心着国家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鼓与呼。 文革结束后,河南省的统计表明中医人数由解放初期4万人左右减为9000余人,严重出现中医乏人乏术。这种状况让李振华忧心不已。1981年,他向河南省委递交了书面内参。1982年省委批示,全省中医主治医师以上子女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可招为中医学徒,学制5年,考试合格毕业,享受本科待遇。后来河南又在“赤脚医生”中,通过考试选拔了400名中医,弥补了中医人员的不足。 1990年,李振华参加了七届全国人代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全国中医界人大代表座谈会。当发现政府报告中“中西医按比例发展”不符合国家宪法“发展现代医学和我国传统医学”,以及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精神时,李振华建议提案要予以修改。李振华发言后,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同意和赞扬,立即写出提案报大会秘书处。国务院采纳后,政府工作报告改为“中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 1991年以来,李振华和邓铁涛等数十位老中医还两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上书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学术的书面签名建议。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李振华曾多次发表文章,提出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如“河南省中药材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意见”、“中医的科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从中医学发展历程展望中医的未来”、“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切实办好中医高等教育”等。 最难能可贵的是,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关心民间疾苦,热忱地对待患者,常为穷困病人施医施药,对待同道谦虚诚挚。李老反对迎合世俗,乱开贵药、补药,对病人不论职位高低,一视同仁。他常讲,干部、平民都是人,一律平等对待。 多年来,慕名来找李振华教授治疗的患者众多,门诊往往难以全部满足患者需求,于是有些患者就找到他家中,李教授都一一接诊,认真诊治。李教授的老伴张竹琴女士也习惯了这既是住室又是诊室的家,并对李老的事业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还有李老的孩子们,不仅理解支持李老的事业,且都以父亲为楷模,在各自的岗位上事业有成。 如今,85岁的李振华虽年事已高,还是终日诊病、授徒,手不释卷。一谈到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李老总是慷慨陈辞:对于一些不容易治疗的疾病,如非典、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非传染疾病、各种疑难重病等,中医药疗效是肯定的,很少有毒副作用,这一点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巨大。中医药的发展已普及到全世界,有80%以上的人们喜欢中医药,或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在河南,中医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中医院的规模逐年扩大,设施逐渐完善,承担着大量的防病治病任务,找中医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字字句句饱含着对中医事业的浓厚情感,一言一行体现出对祖国医学的挚爱情怀。 李振华说,河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而中医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最重要的是“先学做人,再学技术”,这些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粹,一定不能丢。如今,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扶持中医,年轻一代的中医人应当借着这股东风,取长补短,做好中医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在李振华的心中,激荡着对中医事业薪火相传的厚望与期待。他热切地希望在将来,能涌现出更多的中医大家,更好地造福人民。 李老在《八十抒怀》中有一句诗“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读来意境旷达,意义深远,凸显出一代国医大师自立人品、为医为民的大境界、大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