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薛荣新 贾光武 “非典”之后,人们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和关注度骤然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关注“公共卫生”,就是关注人民生命健康的共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4年,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漯河市疾控中心)成立,其重要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由此可见,“疾控人”始终站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前沿,是人民群众健康卫士的排头兵。 漯河市疾控中心的前身是漯河市卫生防疫站,1953年始建时,占地面积仅300平方米,土木结构平房12间共150平方米,职工18人。目前,该中心占地面积802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6平方米,工作用车15台,万元以上先进大型仪器设备93台(件),固定资产达1640万元,在职职工133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7人。中心内设科室15个,各科室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安装了办公、管理软件,建成了与全国同步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资料交换,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构筑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是集传染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监测、科研培训、健康教育为一体,居我省先进行列的综合性疾控中心。 漯河市于1997年成功地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证实、消除碘缺乏目标,黑热病、钩端螺旋体、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布病均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由3112.71/10万下降到558.49/10万。漯河市疾控中心曾先后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省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被省卫生厅、省人事厅授予“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被国家科协和省卫生厅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团省委命名为河南省“抗震救灾优秀青年集体”,被漯河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被团市委命名为“漯河市先进团组织”、连续8年保持河南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该中心多人多次荣获卫生部、省卫生厅“疾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漯河市疾控中心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群众健康,创新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实现了疾控事业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来,漯河市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了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该处置中心也获得了漯河市唯一一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经营许可证;完成了消防设备和防雷设备的质量验收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成本核算工作,并获得收费许可证;出台了《漯河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了岗前人员培训,保证了在运输、贮存、焚烧、消毒、个人防护的程序化和安全性。目前,医疗废物处置各流程运行情况良好,节能、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该中心也是我省首家利用国债资金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已焚烧医疗废物150多吨。 同时,整合了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及控制能力;强化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在近年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到了反应迅速,措施得力。 2008年4月,该市个别乡镇发生散在的手足口病病例,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率专业人员赴疫情发生地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和蔓延,确保了没有一例手足口病患者死亡。另外,实验室人员以最快速度在全省地市级疾控中心中首家开展了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展示了科学、高效的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同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漯河市疾控中心迅速组建援川防疫队,满载着防疫设备和药品,奔赴灾区。在灾区救援的数十个日日夜夜里,队员们挑战身体极限,在厕所、垃圾堆、水塘等地喷洒消杀药品,向群众散发宣教材料、宣传讲解消毒防病知识,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铸就了“漯河疾控人”的先锋形象,确保了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灾区人民的高度赞扬,并荣获了河南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和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改革开放30年来,漯河市疾控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以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己任,始终站在疾病防控第一线,在计划免疫、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控以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等监督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对霍乱、人感染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严密防控监测,效果显著,实现了连续14年无霍乱疫情发生。 艾滋病防治工作规范,疫情报告及时准确,疫情检测网络完善,干预措施得力到位,遏制了疫情蔓延。该市制定了艾滋病防治规划,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实行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了艾滋病疫情、阳性随访、自愿咨询检测、哨点监测数据库和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工作规范有序。目前,全市建立了13家HIV初筛实验室、1家确证实验室,2个CD4淋巴细胞检测实验室,8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点)实现了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 结核病预防控制项目运行良好。近年来,该中心成功开展了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治结核病的意识;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落实了免费检查与项目病人的免费治疗,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使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走在了全省先进行列。 癫痫病防治工作有序。近三年共筛查癫痫病人2785例,入组率1.03‰,退组248例,现治疗病人1419例。 寄生虫病防治成效显著。疾病防治人员细致调查,发现了裂头蚴感染的新途径,与省疾控中心联合在疫区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7套、10套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 漯河市属于碘缺乏和饮水型高氟地区,漯河市疾控中心通过采取食用碘盐、特需人群补碘和改水降氟、对特殊人群进行尿碘监测、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宣传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完成了碘缺乏病达标考核,降氟改水工程已经完成200多个,解除了部分高氟地区群众因饮水致病的问题。 计划免疫工作扎实有效,计划免疫资料档案规范,疫苗接种率,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及时准确。漯河市疾控中心认真贯彻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实施了河南省WHO/CDC麻疹监测合作项目;及时更新、扩容冷链设备,培训基层免疫规划人员;以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为基础,以维持无脊灰状态为重点,消除麻疹,控制乙肝,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门诊化接种,微机化管理,冷链运转完善、规范,计划免疫质量不断提高;开展了0~18岁人群的乙肝普种,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以消灭脊灰为重点,加强对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及霍乱等传染病和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每年开展两轮脊灰强化免疫,2008年又开展了麻疹疫苗普种工作,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报告的AFP病例,全部按规定进行了报告及样品送检;全市无新生儿破伤风报告;近年来,儿童计划免疫(百白破、新生儿乙肝、糖丸、麻疹、卡介苗)“五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各种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 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成绩显著。自1987年以来,漯河市疾控中心每年开展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对发现的学生常见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1999年,卫生监测检验通过计量认证;2001年,麻疹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食品、劳动、放射、环境和学校卫生的监督监测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中心建成了HIV确认实验室,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推出新项目130多个。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漯河市疾控中心利用国债资金,改建装修了中心大楼,争取日元贷款、国债资金,购置了现代化的高端检验检测设备,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卫生检验监测中心和漯河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建立了准确、快捷的疫情信息网络;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公共卫生监测、卫生检验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检测城市管网水、监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水质、中小学生体检等工作。高质量的完成了国家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对中心实验室的各项质量控制考核工作,且多次多项被评为优秀。按时完成对辖区内HIV实验室和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每年检验各类样品7000多份。 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全市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坚持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针对“3.24结核病宣传日”、“4.7世界卫生日”、“10.8高血压宣传日”“12.1艾滋病宣传日”等重大卫生节日,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2008年,在全省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评比中,漯河市疾控中心制作的科教片《把开窗通风进行到底》荣获声像类材料三等奖、《健康教育画廊》荣获二等奖;《防病知识》荣获文字类材料一等奖。 改革开放30年来,漯河市疾控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以人民健康为己任,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构筑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屏障。“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开创卫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建和谐漯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谈到未来时,漯河市疾控中心主任姬铁闯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