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沈玉琴 流年似水,三十载倏忽而过。 我国已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承载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任的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怎样的变化?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日前记者走进该院进行了采访。 记者采访了解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平汉铁路郾城总医院,始建于1945年。该院建院之初只有6间草房,8名工作人员。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医院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1986年漯河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更是给漯河铁路医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医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9月,漯河铁路医院由铁路部门移交漯河市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回首30年的变迁,该院院长王悦胜感慨地说:“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从一个仅有8名工作人员的铁路郾城总医院,成为如今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直接服务铁路职工,为漯河市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城市二级甲等医院,确实令人鼓舞。” 记者获悉,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疾病控制、科研教学、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于一体,具有技术、人才、设备、环境等较强竞争实力的综合性城市二甲医院。该院现有职工311人,卫生技术人员252人,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196人;医院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综合科、儿科等六个病区,开放床位200张,门诊设有临床及医技科室20个;医院占地31112平方米,建筑面积28165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有50多台(件),拥有西门子双螺旋CT,美国产菲利浦数字化摄影(DR)设备,菲利浦数字化彩超,欧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电子胃镜、支气管镜,美国产史塞克牌腹腔镜等价值3000多万元的大型先进设备。医院先后获得“爱婴医院”、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单位、市级文明单位、五星级卫生单位、无烟单位等荣誉。该院还是漯河市市直医保定点医院,公益医保定点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农民工定点医院,漯河市流浪乞讨人员定点救助医院,郑州、武汉铁路职工医保定点医院,也是漯河市市直卫生系统中承担医保种类最多的医院。 记者采访了解到,2004年9月,漯河铁路医院转交地方政府,隶属漯河市卫生局管理,2005年8月正式挂牌更名为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医院性质由过去企业单位改为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打破了单一为铁路职工、家属服务的局面,全方位向社会开放。过去,由于医院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式服务模式,铁路职工的公费医疗和职工家属的优惠医疗都在该院进行,形成了一种“捆绑式”的医患关系,医院“皇帝女儿不愁嫁”,病人“就医别无选择”。随着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挂牌,这种“捆绑式”的医患关系得以解除,医院全方位服务社会,铁路职工可以自主选择医院,这使医院在市场竞争、服务社会中面临新的挑战。医院暂时陷入脱离铁路系统后的“休克期”。对此,该院院长王悦胜沉着而理性:“‘休克期’在预料之中,但通过我们的努力会进一步缩短,铁路职工会回来的,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六院,因为任何一个病人都不会拒绝良好的医疗服务。”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确立了“立足漯河,面向全省,增强综合实力,突出专科优势,建设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管理先进、患者满意、收费低廉、值得信赖的现代化品牌医院”战略定位;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求发展”的办院宗旨,狠抓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医院以质优价廉的服务、诚信可靠的品质,赢得了社会和病人的认可,走上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 该院积极送医送药下乡,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入户式的健康调查,针对调查情况,对慢性病、妇女儿童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等进行建卡归档管理。定期对辖区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讲座,使群众对“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居民“看病就得上医院”的陈旧观念。近几年,省市领导多次到该社区指导工作,对医院开展的社区卫生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该院院内感染管理日趋规范,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医院对传染病实现了网络直报,对结核病进行了归口管理,“五苗”接种覆盖率达98%以上,适龄儿童接种率达100%,院内感染无漏报,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已经达标。 记者获悉,近三年来,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甲级病案率达92%以上,成分输血率超过90%,门诊病历使用率超过85%,出院患者达1万人次,门诊病人达262万人次。面对这一组数字,医院干部职工感慨万千。数字代表着社会和病人的认可,也体现了铁路职工的“情感回归”。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病人来该院就医,许许多多的铁路职工在自由选择医保机构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该院院长王悦胜说:“这预示着我们医院已渡过职能转变后的‘休克期’,在为社会服务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是啊,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乘医改春风,建立长效机制,已经真正走出了“深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该院固定资产达5125万元,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职工收入增长10%。 “在六院看病非常方便,什么时候来都能得到医生热情周到的服务,我们很满意。”采访中,刚看完病的许大爷满脸笑容地说。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出台了一系列便民举措:为急、危重患者开辟了绿色生命通道,可以先就医后交费,为困难患者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有效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健全了医患沟通制度、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切实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在相关部位安装了治安防控体系,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保障了医患双方人身财产安全;全面落实了便民服务四十条的内容,保证群众看病方便、满意。 30年来,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形成了以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微创外科、消化肿瘤内科、妇产科、病理科、儿科为特色的治疗专科。消化内科在急慢性肝病的治疗上总结出了从抗病毒免疫调节到保肝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肿瘤内科对中晚期肿瘤的化疗达到了痛苦小、疗效好、五年生存率高的效果。神经内科以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心血管内科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方面收到显著效果。儿科在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抢救和治疗方面居漯河市领先水平。微创外科在该市率先开展了经腹腔镜经腹膜后入路肾脏手术、上腹腔脏器和盆腔脏器联合手术、乳腺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填补了该市腹腔镜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该科还连续开展各种复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近千例,无一例失败。创伤外科经治数千例火车意外伤害受害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病理科以其诊断快速、准确享誉漯河及周边地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中,公开向社会聘用高级技术人才,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有奉献精神的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名校名院学习。近三年来,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96篇,省级25篇,市级10篇;开展新项目102项,其中13项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三等奖;成功开展了极低浓度布卡因硬膜外镇痛可行性研究并运用于临床。 “六院的医生技术、服务态度都很好,收费在漯河市直医院中最低,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选择来这里看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说。 我们欣喜地发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在30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他们以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保障漯河铁路职工和漯河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采访了解到,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在规划新住院大楼的建设。新住院大楼建筑设计为12层,总建筑面积约22000平方米,按照人性化要求进行了全新设计,设有10个病区及中心供应室、手术室、ICU病区等,配备了中央空调、中央负压吸引等。新住院大楼竣工后,众多现代化的设备将被引进,医院发展将如虎添翼,将更好地促进漯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将更有力地保障漯河市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