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30年看漯河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
|
(上接第一版)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 改革开放30年,漯河市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投入6.0565亿元,总建筑面积达52.8982万平方米。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完成了医院搬迁、紧急救援中心和新病房楼等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6.0659万平方米,总投资31977.63万元。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病房楼总建筑面积2.0153万平方米,总投资5522.3万元。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漯河市中医院、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市五院)病房楼,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漯河市中心血站业务楼、漯河市传染病医院等建设项目,共投入5亿多元,建筑面积达26.8940万平方米。目前,各医疗单位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完善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社区,开展了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及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建成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正在建设之中,努力打造出市民“15分钟”就医圈。漯河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受到副省长宋璇涛的批示表扬。同样,漯河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来,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发展成门科齐全、设备一流,集传染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监测、科研培训、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防病业务指导体系。1997年该市成功地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证实、消除碘缺乏目标,黑热病、钩端螺旋体、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布病均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由3112.71/10万下将到548.26/10万,整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步规范。全市建立13家HIV初筛实验室和1家确证实验室,16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点),实行了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建立了艾滋病疫情、阳性随访、自愿咨询检测、哨点监测数据库和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等。2004年,该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扬,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签发电报推广了漯河的做法。 结核病预防控制项目运行良好。成功开展了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启动了结核病控制项目,结防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治疗规范化的最佳运转模式,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一直处于我省先进行列。 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强化以乡为单位的门诊化接种和微机化管理,以巩固和提高计划免疫的接种率及接种质量。近年来,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8%以上,乙型肝炎疫苗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规划,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8%以上。 改革开放30年来,为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漯河市逐步加大对产科投入,改善产科用房条件,添置产科必备设备,每年举办妇幼保健培训班,加大妇幼保健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打击非法接生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取缔非法接生,并把住院分娩费列入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2007年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21%。并建立了以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的村——乡——县——市(城市为地段——区——市)的妇幼信息报表网络,建立了报表评审制度、质控制度、反馈制度、例会制度、新出生婴儿报告制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15~49岁育龄妇女死亡报告制度、跟踪访问制度等。妇幼信息工作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国家“三网”监测办公室、省卫生厅和省妇幼保健院的表彰和奖励。 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漯河市首先做好优生优育咨询工作,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二是努力做好孕产期,特别是早孕期保健,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筛查治疗工作;三是做好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该市连续多年被省卫生厅和省新生儿筛查中心评为先进地市;四是强化集体儿童保健,对全市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集体儿童入园体检率达95%以上,保教人员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率达90%以上。 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健全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漯河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该市从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入手,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推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立了独立的卫生监督执法大队。1999年,全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现场会在漯河召开。2004年,随着区划调整,市、县(区)级卫生监督所成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执法能力和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该市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依法管理、依法执业意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该市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探索建立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使卫生监督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漯河市连续10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卫生监督执法先进集体,65起案件分别荣获省卫生厅百案评奖一、二、三等奖,5人荣获全国卫生监督执法先进个人,30人被省卫生厅授予优秀监督员称号。 医疗服务、设备、人才全面提升 稳步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漯河市紧紧围绕“努力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服务价格不断规范,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稳步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全面开展;推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一日清单制”、“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医疗行为不断规范,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了医疗安全,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工作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年,诚信服务年,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一系列活动,建立健全了行业纠风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使行风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漯河市卫生局连续两次荣获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被授予二等功。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群众的就医负担得到明显改善,使各项收费指标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漯河市卫生系统以人才培养引进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为重点,以高新设备为辅助,加快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荣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成果奖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市各系统前茅。人才、设备、技术、科研、教学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全市有省级特色专科8个,数量仅次于郑州,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位。 医疗设备居全省领先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引进、合作和自筹资金,该市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由123台增加到2365台(件);现有PET/CT、直线加速器、γ刀、中子刀、TCT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医疗设备34台,其中CT占16台,医疗诊治水平大幅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