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看漯河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黄红亮 陈卓 固定资产由0.32亿元到13亿元,增加40倍;开放床位由2853张增加到6399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由123台增加到2365台,增加20倍;30年前,漯河市人民连听说都没听说的PET/CT、直线加速器、γ刀、中子刀、TCT等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医疗设备如今一应俱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累计补助参合农民288.0358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2.34亿元;临床用血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无脊灰症、消除碘缺乏目标,黑热病、钩端螺旋体、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布病均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 这些数字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漯河卫生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30年来,特别是2004年区划调整以来,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保障了漯河人民的身心健康,卫生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 公共卫生体系健全 2007年底,漯河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其中:医院36所,乡镇卫生院50个,妇幼保健院(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0个。总床位6399张,卫生工作人员11100人。另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171个。全市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由30年前的0.32亿元增长到13亿元。 近几年来,漯河市共投资3028万元用于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国债资金1505万元,市县配套1054万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同时,整合了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及控制能力;实现了市区120统一调度,强化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完成了市紧急救援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建设任务。市、县区均组建了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同时,组建了各级各类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基础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在多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难抢救中,做到了反应迅速,抢救及时,任务完成圆满。 农村卫生实现突破性进展 近几年来,为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落后、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漯河市卫生系统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从卫生院(所)建设、全面实施新农合、卫生支农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1998年,漯河市就制定实施了振兴乡镇卫生院的“3139”计划,即3年内筹资1000万元,建设好全市39所卫生院。至2000年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对计划中的39所乡镇卫生院新建扩建,维修房屋32562平方米,购置大批医疗设备,明显改善了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的状况。2003年以来,又通过国债资金、中心乡镇卫生院和薄弱卫生院建设项目等,共筹集资金2553.2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该市历史上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共改造卫生院46所,改建面积57749平方米,添置医疗设备价值294.83万元。改造后的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功能得到完善,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漯河市依据省定村卫生所建设标准,进行了村卫生室建设的试点工作。2006年,市政府在郾城区召开了村卫生所建设现场会,靳克文书记、孙运锋副市长到会并讲话,推广了郾城区的经验,安排部署全市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共投入资金约5100万元,建成标准村卫生所1171个,90%以上的村卫生所达到省建设标准。村卫生所建设面积都达60平方米以上,做到了“五有”(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符合条件的医疗人员),实现“六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供应统一、财物建账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网点标志统一),达到“三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村所工作人员满意)。广大农民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及时医治。 漯河市村卫生所建设工作积极主动,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06年,时任副省长王菊梅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对该市进行了表扬,省卫生厅《河南卫生通讯》发专辑在全省推广漯河的经验。 2003年9月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漯河市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以方便农民就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尽量扩大农民受益面,做好新农合试点及扩面工作。2007年10月,在我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参合农民达192.446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95.5%,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已累计补助参合农民288.0358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2.34亿元。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得到缓解。 以人才支援为突破口,增强卫生支农的针对性。该市卫生局始终把卫生支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仅2006年,开展卫生下乡活动178次,受益群众28000人次,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而且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表扬,市委书记靳克文对该局卫生支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专门作出批示:“市卫生系统积极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力量薄弱问题,也是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去年底,该局又制定了《关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意见》。规定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期限为一年,工资、奖金及各种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由派出单位负责,把支农工作作为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目前,已有3批共79名人员奔赴乡镇卫生院服务。 (下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