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45期第1版
 
2009年第45期第2版
 
2009年第45期第3版
 
2009年第45期第4版
 
 

对中药注射液别“因噎废食”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李建强
  不久前,广东省13名患者在使用香丹注射液后,出现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卫生部办公厅再次发出紧急通知,叫停天瑞药业生产的香丹注射液。
  从刺五加、茵栀黄、双黄连,到香丹注射液,频发的不良反应事件,让公众的神经对中药注射液几近麻木了,许多媒体也不断对中药注射液发出质疑的声音。
  那么,在这一片质疑声中,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使用会受到影响吗?业内人士又是怎样看待中药注射液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您怎么看屡屡出现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张丹翎强调,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应该理智看待,弄清楚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张主任说,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药物因素、使用因素和患者因素三方面。药物因素则包括药物成分、质量不稳定、附加成分等因素;从使用方面,主要包括配伍用药和用药失误等因素;而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用药状态也会对不良反应产生影响。
      药物因素方面,有的中药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本身就是致敏原。如牛黄、水牛角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而引起过敏反应,丹参所含的丹参酮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而且,由于受药材质量、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或参差不齐或质量不稳定。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也与注射液中的添加剂、助溶剂、稳定剂、稀释剂等附加成分以及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副产物的稳定性关系密切。在使用中,中西药配伍、药物同瓶混合输注等均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而注射剂量大、浓度高、时间长以及不合适的注射方式如滴速过快等用法失误也会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对于过敏反应而言,患者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注射液生产工艺复杂,运输和储存要求的条件较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刺五加注射液,就是在储存过程中染菌导致不良反应的;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高发被叫停,专家认为与临床用量过大关系密切;双黄连事件则是医院未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双黄连注射液违规与禁忌联用的西药联用所致;此次被叫停的香丹注射液是因为“热原项目不合格”。由此看来,中药注射液所导致的不良反应都不是因为中药注射液本身存在毒性。

理智看待不良反应事件

  郑州人民医院的药剂科主任胡幼红向记者谈到,与对待西药的不良反应态度比起来,人们对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态度失之偏颇。
  “是药三分毒”,无“毒”无药,任何药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类、中药等都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只是随个体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或严重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因此某一种或某一类药品在部分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药品审批不严、药品质量事故或医疗事故。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过去两年部分较严重的西药不良反应事件。
  2007年: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同时使用可产生不良事件,甚至可导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丙肝抗体阳性率增加;多巴胺2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导致心脏瓣膜病;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替加色罗可诱发致命性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注射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中混入硫酸长春新碱;哺乳妇女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008年:依地酸二钠和依地酸钙钠误用可致死,注射用秋水仙碱有严重不良反应,肝素钠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致肌腱炎危险,大剂量维生素B6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西药的不良反应事件自西药问世以来就一直不间断地出现着,我们总不能因此叫停西药。可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屡现报端后,就有一部分医院叫停了中药注射液。
  张丹翎与胡幼红均认为,这种对待中药注射液“因噎废食”的态度非常不可取。中药注射液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对中医药理论的有益探索。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医药的探索成果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我们不能把对某一个或几个品种的质疑上升到一个剂型,甚至由一个剂型扩大到整个中药,这是很不科学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医改方案中,中医药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相信中药注射液研发的进步、生产质量的提高以及临床更规范的使用,中药注射液将能更好地在临床发挥作用。

中药注射液不可替代

  张丹翎主任告诉记者,河南省中医院现在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液有三十多种,一些抗菌消炎、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中药注射液对持续高热、缓解西药毒副作用等诸多方面,弥补了西药注射剂的不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双黄连注射液可用于治疗禽流感、手足口病;非典肆虐时,清开灵注射液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比省中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要少一些。但胡幼红告诉记者,为数不多的几种中药注射液,在医院长期被规范有效地使用着。像一些抗肿瘤的中药注射液,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使用率颇高。药房现有的七八种中药注射液,基本上都是经过多年临床使用被认可的品种。 
  有资料显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0%~80%属于过敏反应,剩下一些属胃肠道反应,而像马兜铃酸那种直接损害脏器的很少。从国际上来看,震惊全球的不良反应全都是直接对脏器损害的。如默克的万络、辉瑞的西乐葆等都是震惊全球的不良反应事件,都是直接对脏器有损害。  
  中药注射液的药物主要来源于植物,部分来源于动物或矿物质,大部分药物是天然的,因而不良反应较少。而且,口服剂型经过历史的验证,疗效确切,因此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方面具有化学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如慢性、全身性疾病方面,中药注射剂的疗效高于部分化学药品。
必须加强规范使用意识
  中药注射液也属于中药,使用过程中必须辨证,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茵栀黄事件和双黄连事件,皆因医院未按说明书的要求,或过量用药或错误联合用药所致。在一些基层医院,医生使用中药注射液随意性很大,给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在一家乡镇卫生院,记者看到,药房里的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额几乎占到了大输液销售额的一半。这家医院的医生小吴对中医理论、药性基本不懂,仅仅是看看药名,再看看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这些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照样开出去。小吴在市卫校上学时学的西医,毕业后一直在镇卫生院上班,没有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学习,不知道什么是阴阳五行、寒热温凉和辨证施治。比起医院里的同事,小吴还算小心谨慎的,不敢超过说明书的剂量使用。
  渑池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调查表明,目前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医和基层医生缺乏中药注射剂使用知识,没掌握适应症,盲目地按病名或症状用药而导致事故发生;二是不按照说明书用药,没有注意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三是对于中医基本理论不了解,诊断用药不正确而导致用错药;四是同类药物多种并开、超剂量用药和延长用药时间;五是中西药不合理的合用。
  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卫生部门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消除这个隐患。
  2008年12月底,卫生部专门下发了一道通知,要求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通知附件中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指出,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疗程,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今年3月,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排查青海双黄连注射液事件原因时表示,国家将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加强对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培训,规范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我们期待,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药注射液能走出不良反应事件的阴影,在医药领域绽放出其应有的异彩。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