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发展的郑州人民医院(原郑州五院)模式(品牌专科篇)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宋连英 师璇
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决定!
2007年下半年,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次性引进了3名博士、2名硕士。而到了2008年初,又有60名硕士同时落户该院。
有了顶尖的人才,就有了在专科建设与新项目、新技术开展上的腾飞——
2009年,肿瘤内科以健康人免疫细胞治疗晚期癌症,在全国首开先河;
2008年,心胸外科采用体外循环下直视取栓手术,从患者体内取出一条长约25厘米的大血栓,在肺栓塞患者的手术治疗上开辟新领域;
2006年,周围血管外科的“腘静脉嵌压综合征”课题研究填补国内空白,并被作为周围血管外科的治疗规范加以推广;
2006年,心胸外科成功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生存时间、生存质量均填补省内空白……
同时,心血管内科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例数,特别是急诊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继续以年超200例在全省位居首位;肾病器官移植中心完成的肾移植手术例数连续3年排名国内第二,并在2008年以183例的手术例数位居全国首位,卓美眼科开展的白内障手术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周围血管外科、中医老年病科等5个重点专科,与眼科、内分泌科、心胸外科、整形外科、病理科等5个特色专科交相辉映,带动着郑州人民医院向纵深发展。
吸聚人才,以事业为依托
娄勇,郑州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从他来到医院的4年多时间内,心胸外科的手术例数从50例猛增到300余例,手术范围扩展到了心脏移植手术等高、精、尖领域。
然而,在娄勇心中,4年多前开展的第一例手术始终让他刻骨铭心。那是一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只有依靠手术,并且在手术中换两个瓣膜、修一个瓣膜,才能让病人脱离生命危险。
这样的手术并不复杂,但在过去,心胸外科却只能依靠外聘专家来开展。娄勇刚到医院不久,就临危受命——郑州人民医院一定要独立开展一项过硬的手术!
可是到了要做手术的那天晚上,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一直帮助郑州人民医院做心脏手术的一位外聘专家先后6次打来电话责问院方,为什么这样大的手术不让他上台做?偏偏在这时候,内部人又出了问题,一位手术人员提出不愿意上台。
怎么办?“一定要让我们自己的人做这台手术,外面的专家一个都不用。娄勇,你放心,这时候医院就是你的坚强后盾!”关键时刻,院长陈刘生的表态让娄勇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紧张的准备,细致的考虑,在手术台前,娄勇和同事们胸有成竹,最终在4个小时内完成了这例手术。在随后的院周会上,院方组织会诊后认为,“这例手术不敢说比外面的人做得好,但至少不比他们差!”
有了第一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就有了2006年向心胸外科手术的最高目标迈进——心脏移植手术。
至今,娄勇仍然铭记那次手术前与院长陈刘生的对话。“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肯定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一直有此担心,肯定会一事无成。如果我们确实有把握,一定要做!”
牛勇敢,整形外科主任,曾经工作在郑州人民医院,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了该院。2005年,牛勇敢毕业后刚回到医院,记者曾问他,为什么重新选择了这里?当时牛勇敢回答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个人价值的体现并不只有一个经济指标,还要看是否有好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好的干事创业的机会。
2007年下半年被引进医院的神经外科博士焦庆芳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一想到我们将要在这样团结、踏实、无私奉献的团队中工作,将要在这样一个有远大前景的医院发展,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心血管内科主任刘恒亮每每谈起科室的发展,都将其归结为是院领导的抉择正确。“刚开展冠脉造影时,院领导就找我们谈话,要求我们必须做急诊,说只有急诊才能显出心血管内科的特色和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需要争分夺秒,院领导就给政策,开辟绿色生命通道,保证‘先抢救,后收费’;急诊抢救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广泛的资源,这就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院领导又从管理上进行协调,将导管室与我们进行了整合。”
成功不仅取决于院领导的高瞻远瞩、畅通平台、管理协调,还跟他们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的知遇之情息息相关。
时间似乎又回到了2004年,为了让刚刚来医院报到的娄勇能够安心工作,在6月挥汗如雨的中午,陈刘生院长亲自带着有关负责人大街小巷地为他找住处。2005年上半年,牛勇敢还没有毕业,院领导带着生活用品,再次赶到了牛勇敢的大学宿舍,送去了慰问和关怀;到了工作岗位,医院又投入50余万元,让牛勇敢前往韩国接受整形美容的进修和深造。而就在神经外科大手笔引进3名博士、2名硕士后,院方已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用于购买设备,改善工作环境。
回忆起刚创业时的艰难,肾病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曲青山在自豪中满怀感激,“当时我们只有6张床3个人,为医院贡献几乎为零。但院方信任我们,不仅让我们享有了与其他科室一样的待遇,还从政策、资金、设备、环境等多方面给我们创建平台。做人就应该讲信用,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
创伤显微骨科主任宋文超被引进医院后,该科手术例数激增,而且他还带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控性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胸外科主任侯向生,拥有3000余例食管癌等手术相关经验,手术成功率99.5%……一大批高端人才相继落户该院,并迅速打开局面。郑州人民医院吸聚人才的奥秘,就在于为他们提供了干事创业的环境,做足了用事业和感情留人,用制度管人、激励人的文章。
陈刘生院长表示,郑州人民医院是干事业人的天下,只要职工有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想法,各部门都会大力支持,提供宽松的技术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
每一次的创新都有院方做后盾,每一次的发展都有院方的强力支持,就连自己的生活都受到整个团队的呵护,难怪这么多专家、博士、硕士、跨世纪人才选择了郑州人民医院!
英国一个经济学家在研究人才流动规律时发现,一个理性的人才,常常以比较优势的眼光来谋划自我的职业升迁,因此当下的硬件环境往往不是首先考虑的要素,未来的潜力如何、将来是不是有一个畅通上升的通道,才是影响抉择的关键。
人才在郑州人民医院的流动,何尝不是在印证这个规律!
打造团队,以平台为支撑
2007年9月9日12时45分,郑州人民医院接到120紧急救援中心指令:“连霍高速558公里外,北半幅,车祸外伤。”接到指令,该院急救车迅速出发,第一个赶到事发现场。医生徐彦立、护士董慧君、急救员王军强马上跳下急救车,穿过高速路的隔离带进入到车祸现场。
现场有20多个伤员,作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总指挥,徐彦立马上根据现场病人的病情分别挂上红、黄、蓝、黑的警报标志,并及时向120紧急救援中心及医院调度室汇报,护士董慧君和急救员王军强马上为伤者进行现场急救。最终,所有伤员都进行了简单必要的现场处理,最重的患者被安全送到医院救治。
这是科学的分秒必争,这是郑州人民医院的高效率。
高效率首先来自于出色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2004年7月,酷暑难耐。但在嵩山脚下,永泰寺旁,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身穿迷彩服,排着整齐的队伍,个个精神抖擞。
原来,这是成立不久的郑州人民医院卓美眼科医务人员在进行以“熔炼团队,超越自我”为主题的“历奇体验式训练”。在两天的时间里,时而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时而冒雨行军、满身泥泞。在“同起同落”、“信任背摔”、“高空断桥”、“冲出亚马逊”、“跳出真我”、“毕业墙”等一系列针对性训练中,医务人员切身体验到了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相互沟通的整体意识。
2007年,在郑州市思念果园,一场密闭培训在郑州人民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进行,培训要求在7个多小时内连续看完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培训目的是解决一个发展中的认识问题。在这次密闭培训中,从观看录像到交流体会,再到自我教育,大家眼中的郑州人民医院发展之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每周的院周会,到短期进修培训;从拓展训练、“魔鬼训练”,到执行力培训;从主题教育,到典型带动……“团队精神,就是一种敢于也善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就是一种尊重同志又善于协作的精神。”眼科主任王新说。
而责任与协作,正是效率实现的前提。
此外,高效率的实现,还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加强功能科室与临床科室的结合,有计划地建立实验室等,这是医院给科室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业务上的主攻方向等,这是科室给职工建立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该院,这个平台包括,院长给副职建立的平台,医院给科室建立的平台,科室给职工建立的平台。
“创建一个好的平台,就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在科学的层面上做好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与保障,这就要解决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敢于作出突破,给副职放权、给科主任放权。”陈刘生院长说。
实际上,早在1999年该院出台《中层干部聘任办法》和《护士长聘任办法》时,该院就认识到要给科主任充分放权。当时的“六权”下放包括人事管理权、行政管理权、业务建设权、经济分配权、后勤药械监督权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了修正。
创新专科,以精品为根基
一个急着结婚的20多岁小伙子怎么也没有想到,他骑着电动车仅仅被碰了一下,却昏迷倒地,患了死亡率高达60%~70%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在郑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他遇到了呼吸重症抢救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经过综合治疗,小伙子转危为安,最终携爱人安然走入婚姻的殿堂。
2007年初,一位叫李正轩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从入院到冠脉支架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出现了17次心跳骤停。然而他也是幸运的,尽管前胸、侧胸因除颤多处皮肤被灼焦,但郑州人民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为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消化内科,医务人员3年来完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胰胆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壶腹部占位病变引起的黄疸100余例,仅2008年一年即开展内镜诊疗6180例。
郑州市上街区一位老人,呼吸、心跳停止达20多次,经过呼吸内科的抢救,转危为安;一位骨科病人,手术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转到呼吸内科,被及时诊断为肺血栓,对症治疗后转危为安;一位病人,在接受气管插入术时,痰堵在支气管,经呼吸内科采用气管镜下取痰术,转危为安……作为最早在郑州市独立建制的呼吸内科、郑州市重点专科,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俨然成了医院的抢救平台,而且处于河南省呼吸重症疑难病抢救的领先水平。
对于科室的发展,呼吸内科主任于洪涛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国外,呼吸科一般被称为呼吸及危重医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处理呼吸疾病,还要当好处理各种危重疑难疾病的平台。”
也正是如此,呼吸内科的医务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包括高血压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与应用,肺癌病人支气管堵塞的微波通开术的实施,肺功能实验室、睡眠呼吸障碍实验室的创建等等。
记者还了解到,为确保呼吸重症监护室的成功运行,呼吸内科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人员储备,派出大夫、护士到国内外医院接受培训和深造。
周围血管外科在医学上相对属于一个边缘学科,但是该院的周围血管外科不仅诊疗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而且办起了自己的网站,病源来自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日本。除开展的“腘静脉综合征”课题填补国内空白外,该科还开展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术,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与手术治疗,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等,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因血管堵塞引起的肠坏死,起病之初常表现为腹部疼痛,容易误诊,还容易出现中毒性休克,但缺乏在早期进行确诊的手段。周围血管外科医务人员经过努力,找出了一套诊断办法,能够在早期对相关疾病作出诊断,并应用这一方法确认并治疗了3例全小肠坏死患者,使其生存期延长2年。这国际上也比较罕见。
周围血管外科主任仝现州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开展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减少病人偏瘫的发生;计划建立周围血管实验室,对骨髓细胞进行定向培养,解决缺血性病症的血管再生问题。同时,周围血管外科、神经内科、专业康复师等将展开密切合作,创建融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卒中单元。
在消化内科,通过内镜取出胆总管结石的手术已成为优势技术,仅近3年就完成了450余例,成功率98%,并发症小于1%;该科在省内率先建立了标准的内镜洗消室;应用中西药物、内镜诊疗及血液净化相结合的方法,使重症胰腺炎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上海召开的“国际胰腺病学术周”上获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消化内科主任马应杰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完善内镜中心,除满足日益增长的普通内镜诊疗外,还开展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小肠镜等技术,并使无痛内镜成为常规内镜诊疗手段,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成为消化内镜的培训认证中心之一。此外,建立消化研究所,对重要的临床技术和基础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也列入了议事日程。
什么是好的专科?陈刘生院长认为,要有好目标、好项目、好人才队伍、好管理。如何发展专科?他认为,每年不必多,只需关注2到3个专科,全力进行打造,必能成功。
每年接诊急诊病人7万人次以上,院前急诊出车5000人次以上,抢救危重病人千人次以上,抢救成功率达97%以上,郑州人民医院“急救品牌”已深入人心。
这一品牌的营建来之不易。据介绍,该院急诊科首先通过摸索,形成了从科主任、护士长到各功能区负责人,再到班组长,最后到全体人员的四级质量监控网;其次是建立了包括短期学习、会议交流、院内培训、科内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体系。
该院急诊科重视急诊队伍建设,对急诊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战斗力在省会闻名,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都有“郑州人民医院急救”的身影,“特别能吃苦和特别能战斗”是各级领导对郑州人民医院急救人员的评价。
而在卓美眼科,早在建科伊始,就确立了“追求卓越,创造完美”的目标,并通过连续不断的培训与学习,提升大家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这种对科室品牌的认知与创建,正是整形外科主任牛勇敢一直考虑的方向。他告诉记者,今后的发展要从四个方向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训练与培训,将大家的整体技术与服务水平都提上来;二是提升医疗服务的层次,将美容与外科手术真正融合,让整形手术成为艺术;三是提升服务的水准,开展个体化服务,术前教育、术后跟踪服务;四是通过开展“微笑列车”等公益性活动,提升专科的声誉。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郑州人民医院,不仅原有优势科室在谋划发展蓝图,潜在优势科室也在摩拳擦掌。
肿瘤内科主任梅家转告诉记者,今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利用成立的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巩固健康人免疫细胞治疗晚期癌症的成果,并进一步延伸,开展DC细胞输注技术,开辟更尖端领域。
据介绍,肿瘤的生物治疗包括三个方面,即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这一切都依托于新建立的生物治疗实验室。
这样的生物治疗实验室,空气经过了百级净化,相当于骨髓移植患者居住的无菌仓;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国内从事生物治疗的重点实验室经过专业培训。为确保层流实验室能够安全运转,肿瘤内科的3名大夫已到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接受培训,今后这一从医学角度开展研究的实验室将要配备1名博士、2名硕士、2名本科生。
神经外科主任焦庆芳表示,随着新病房大楼的投入使用,医院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他们愿意像那些发展很好的科室一样,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强科室品牌的塑造,打造一流的神经外科。
陈刘生院长感慨地说:“郑州人民医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选准目标、专项投入、政策支持的结果,才能达到速见成效的目的。可以预见的是,继续沿着原先的规划良性发展,除原有优势科室之外,涵盖肾、心脏、角膜等各个领域的器官移植群,代表河南一流水平的断肢再植中心都会纷纷成为现实。以往,大家说起我们,看到的都是服务如何如何好,如今,专科与技术将成为我们的又一面旗帜!”
从当初只有一两个优势科室,到重点专科、特色专科闪耀,再到潜在优势科室伸开发展的双臂,郑州人民医院开始进入核心竞争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