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多元选择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对有准则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奢侈;对没准则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灾难。 什么是救死扶伤?救死扶伤不见得全是挽救生命于危难之际,很多时候要从小伤小病做起。我觉得医生不仅是病人病痛的拯救者,更是其心理上的寄托。患者找医生看病,是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你了,不仅是病弱的身体,还包括惶恐的心灵和一家人的希望。医生有时不必说太多,一个温暖的眼神可能比救治本身更重要。 学生问孔子,君子的基本道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首先,我们来看“仁者不忧”。何谓“仁”?由“人”和“二”组成。“仁”永远发生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当他与朋友、病人、同事发生关联的时候,仁爱之心才能体现出来。在整部《论语》里,“仁”字出现了109次。可见,“仁”是儒家学说体系的基石。“仁者爱人”,“仁”是一种针对他人的、善良而真诚的愿望。 何谓医生?妙手仁心!仁爱之心体现的就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拯救。 我从不认为医生的工作就是修修补补人的身体,他在精神上给人的支撑远比治愈疾病重要得多。 医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病人。对待病人,精神上的抚慰无异于一颗定心丸。我的中学同学后来成为一名医生。她还在医学院实习时,遇到一个4岁的男孩因轻微外伤来找她要绿药膏。后来她才知道,这个男孩患有不治之症。同学对我说:“我这个医生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给他绿药膏,尽管他用不了那么多。孩子毕竟天真,绿药膏那种果冻般的形态无疑让他很欢喜。”在我的同学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医生的潜质。医生心中要有对善良的信仰,这种信仰与医术无关,而与人的本性相关。 君子之德还有第二点——“知(智)者不惑”。那什么是智?孔子的回答是:“知人。”真正的大智慧不是让你去了解医学的整个体系,而是要求你运用自己的洞察力、你的悲悯善良,走进每个病人的心里,洞悉他们隐秘的欢喜忧伤,以及内心的憧憬愿望。知人是世间最大的智慧,但这个世界最难了解的也是人。不说其他,你了解你自己吗?人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领域,知道自己的弱项。优秀的医生就是在这种自我认知中不断进步的。 智者要从认知个人内心开始,在错综复杂的变故中辨别真相。这个世界,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如经验重要,经验不如悟性重要。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贻误不得,更需要大智慧。 还有一点,“勇者不惧”。当今社会,普通人其实很少面对需要挺身而出的局面,但医生需要大仁、大智、大勇。没有一个职业像医生这样时时刻刻面临风险,而且风险的背后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一个家庭的幸福托付。每一项诊治都与生命的质量相关,因而这种勇敢更需要内心的镇定与从容。 孔子坦言他做不到君子的这三重境界。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大仁、大智、大勇这样一个理想。当你面对一个选择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时候,迷惑就产生了。“惑”字下面有一颗心,如果外在选择很多,而这颗心作不出判断,它就会被压垮,这就叫迷惑。如果这颗心宽大、仁爱,稳稳托住了种种选择的可能性,这就叫不惑。惑与不惑是外在选择与一颗心的较量,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这颗心充满仁爱、慈祥和悲悯。 当病人把他的生命交到你们手里的时候,他希望你们对其作出改变,并给他一个他所设想的未来。有一个关于生命的寓言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一个原始部落的老酋长非常睿智,人们都说他一生中从来没有错误地判断过任何事情,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非要跟他较劲儿,想方设法要让老酋长说错一件事。小伙子将一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鸟儿握在手心,胸有成竹地问老酋长:“你说我手里的鸟儿是死是活?”正在他自以为是的时候,老酋长回答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我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医生朋友,因为生命就在你们手中。 〔注〕于丹,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近些年来,她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及全国各地主讲传统文化讲座百余场。本文摘自她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演讲,见《健康报》2008年2月29日4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