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40期第1版
 
2009年第40期第2版
 
2009年第40期第3版
 
2009年第40期第4版
 
2009年第40期第5版
 
2009年第40期第6版
 
2009年第40期第7版
 
2009年第40期第8版
 
 

与时俱进铸辉煌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改革开放30周年观音寺卫生院发展历程
□本报记者  王平
    观音寺卫生院建于1969年,建院初期,卫生院只有14间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是靠村民凑钱建起来的。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30毫安X光机和一台显微镜,这几样东西是当时卫生院最值钱,最先进的检查设备。接诊病人,除了简单的头痛、感冒什么的,稍微有点疑难的病人,就被转送到20公里之外的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现如今,卫生院不仅有了初具规模的门诊楼、病房楼和医技楼,而且各种检查设备齐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1月至9月份,该院共开展各类手术1000多台,业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卫生院被评为市、县“先进卫生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年54岁的岳留仁院长,已在观音寺卫生院生活和工作了三十一个年头,是卫生院发展历程的见证人。“每当全院职工看着卫生院有了这么漂亮的门诊楼和先进的医疗设备,看着病人康复出院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总是美滋滋的,因为,是改革开放给基层乡镇卫生院带来了活力,使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回想30多年来卫生院的发展,真是让我们自豪,让我们快乐啊!”该院院长岳留仁动情地对记者说。
    据岳院长介绍,改革开放之前,卫生院的医疗条件非常差,既没有象样的房屋、检查设备,又没有技术,很多病人舍近求远看医生,承担着全乡两万多农民群众医疗保健任务的卫生院,就连最基本的疾病治疗和病情检查都做不到。从1986年开始,观音寺卫生院才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先后建起了门诊楼和病房楼,更换了医疗设备,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20多个专业科室,相继开展了各类手术。随着卫生院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就诊环境的显著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看病。
    岳院长告诉记者,针对病人的逐渐增多和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该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按照建设标准,完成了供应室、注射室、抢救室、手术室、化验室、妇产科、中医科和预防接种门诊等五室两科一门诊的建设。特别是按照示范化标准建成的预防接种门诊,集微机室、资料室、冷链室、疫苗接种室、观察室、宣教室于一体,传染病实行24小时网络直报,“六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其次,为了加强卫生院的内涵建设,聘请了院外监督员,每季度召开一次监督员及部分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卫生院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卫生院要求医护人员对住院病人实行“三陪制”,陪病人取药、办理住院手续,陪病人谈心,陪病人检查。确保病人得到全程、高效、安全、及时的医疗服务。第三,为了实施创新管理,该院投入资金引进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门诊收费、处方划价、库房药房、住院病人、护士工作站等科室的信息化管理,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堵住了经济管理上的漏洞。第四,为了解决住院病人就餐难问题,该院又投入资金在院内建起了病人餐厅,购买了餐桌、凳子以及生活用具,免费提供使用,另外还聘请厨师一日三餐为住院病人加工饭菜。第五,对行动不便的病人,设立家庭病床,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设立家庭病床22张,满足了特殊病人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仅去年,全院业务收入达到了300多万元,病人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
    是真金总会发出四射的光芒。近年来,以岳留仁院长为首的新一届卫生院领导班子,以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很好地诠释了观音寺卫生院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也预示着观音寺卫生院将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