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40期第1版
 
2009年第40期第2版
 
2009年第40期第3版
 
2009年第40期第4版
 
2009年第40期第5版
 
2009年第40期第6版
 
2009年第40期第7版
 
2009年第40期第8版
 
 

摆脱困境求发展 锐意进取创辉煌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改革开放30周年鲁山县妇幼保健院发展历程
本报记者 王平
  改革开放30年,鲁山县妇幼保健院根据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实施依靠临床养保健,依靠保健促临床的工作思路,在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上迅猛发展。同时,该院紧抓妇幼保健的优势,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提升技术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造了该院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改善环境 摆脱发展困境
  鲁山县妇幼保健院原址座落在旧城的狭窄街道内,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由于受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共同制约,该院的业务发展一度走入低谷。
  该院院长张永玖回忆说,1998年他刚任该院院长时,医院的就诊环境很差,仅有的几间业务用房破旧不堪,医疗设备老化,前来就诊的病人寥寥无几;拥有60多名职工的保健院,全年业务收入仅有40余万元,人心涣散,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医院领导班子经过认真探讨后得出结论:只有搬迁新址,彻底改变就诊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的发展难题。但当时保健院的经济条件有限,又受周边居民建筑限制,无法进行扩建、改建,只有靠租赁房屋来实现。1999年,保健院领导班子认真考查地点并多方筹措资金,在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承租了总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部队住宿点,通过增建、改建、绿化后保健院乔迁新址,在艰难中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引进设备 提升服务能力
  环境改变后,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成了当务之急。该院院长张永玖对记者说,单靠挂个妇幼保健医院的牌子是站不住脚的,只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先进的专科医疗设备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才能使医院得以长久生存和不断发展。
  1999年以来,该院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60余万元,购置了韩国B超、美国胎心监护仪、日本乳腺扫描仪、麻醉机、生化分析仪、救护车及其他妇产科专用设备。为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医院又重新装修了病房,安装了空调和暖气。
  医疗市场的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医院在就诊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狠抓人才建设,不惜重金进行全员培训。先后分期、分批派出各医务科室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同时该院采取“借梯升高、借帅出征”的方法,聘请省内知名的妇产科专家、教授来院长期坐诊,并负责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业务忙时教临床,闲时讲理论。除此之外,每周二、五下午,全体业务人员必须参加业务学习,由专家授课,并组织考试,严格奖罚,考试成绩同经济挂钩。通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保健院内部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逐步上升,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如今保健院已能在熟练开展妇产科常见手术的基础上开展妇产科疑难手术,如新式剖腹产阴式子宫切除、宫颈癌根治手术等。
落实政策 提高产妇分娩率
  “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好啊!农民种地免去了税收、看病还能报销、在医院生个孩子还可以享受150元的新农合补助资金和130元的“降消”项目医疗救助资金补贴。”刚当上爸爸的小伙子吴天才,在该院财务室领取280元补助款时激动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鲁山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辖6镇15乡和1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农业人口75万。河南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工作,于2005年4月在该县启动后,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有效解决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医疗救助问题,根据2006年河南省“降消”项目孕产妇医疗救助资金补助实施意见,该县卫生局对全县住院分娩的产妇,出台了费用减免范围和补收标准。标准规定,参加新农合的平产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分娩,减免全部费用(包括接生费,住院3天以内的普通病房住院费,新农合《用药目录》规定的药物费用,B超及心电图检查费,治疗费等)共280元。未参加新农合的住院孕产妇每人补助150元;并成立了“降消项目”领导小组。随着“降消项目”的实施,每天在医院生产的产妇不低于15例。为了保障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医院每年都会选派临床人员到省市级大医院进修学习,然后以点带面带动全院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医院还开展了“病人医疗跟踪”服务活动,对每个出院产妇,由其首诊医生和护士到病人的家里进行病情回访,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各项深入细致的活动和扎实有效的人性化服务,使病人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妇女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保健院将印制的1万多份健康教育宣传挂图发放到每个孕产妇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农村孕产妇对“‘降消项目’补助钱,住院分娩最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把“降消”的各项工作和责任目标落到实处,让全县农村产妇实实在在受益,医院先后对22个乡镇进行了每乡4次的监督指导,对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公示。截至目前,该县全年住院分娩8439人,住院分娩率达82.52%。同期相比住院分娩率净增18.57%,孕产妇死亡率下降39.86%。
完善制度 尽心为患者服务
  2004年9月14日傍晚时分,在鲁山县墨公路北段绿化带旁,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叫声吸引了过往行人,原来一有精神障碍的孕妇正在这里生产。面对血泊中的婴儿,有好心人拨通了县妇幼保健院的电话。不到5分钟,该院的救护车赶到现场,这时的婴儿浑身沾满了泥土和草屑,胎盘尚未剥离,母子俩生命危在旦夕。医务人员经过现场急救处理后,迅速将产妇送回保健院救治。院长张永玖一边与有关部门联系,一边安排4名护士专职进行特别护理,并为产妇提供了鸡蛋、奶粉、红糖等食物,医院的职工拿来了衣物、面粉,护士长刘亚辉还专门买来布块和棉花,为新生儿缝制了换洗衣服。虽然产妇的家人还没有找到,可他们母子在保健院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9月19日,产妇的丈夫陈凤山得知情况后,赶到了保健院,看到妻子平安,他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医护人员的手哽咽着说:“怀孕的妻子在半年前走失,身上没有带一分钱,我也曾四处打听过,没有任何消息,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她和孩子,我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当得知产妇家庭十分困难时,医院又免除了她在住院期间的一切费用,9月23日,产妇在医院干部职工的专程护送下回到了离开已有半年的家。这只是该院尽心为病人做好医疗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院不断召开全院职工会议,要求医护人员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业务,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对病人做到“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五心”:热心、细心、耐心、关心、让患者放心;要求全院职工做到“四不准”:不准收红包、不准吃请和接受礼品、不准推诿病人、不准顶撞病人。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按照医院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努力树立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该院在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又推行了政务公开和医疗服务承诺制度,并以产后访视的形式登门拜访,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该院在管理上还建立监督机制,并狠抓落实。保健院的一名职工下班后,在单位与病人家属吵架,医院按照规定对其进行了100元罚款,并要求其向病人当面道歉。另外,保健院还注意收集病人反映,对关心、帮助病人的好人好事,在职工大会上进行表扬,形成了一个争为病人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科学管理 加快医院发展步伐
  “优美的医疗环境和先进的专科医疗设备是保健院生存和发展的铜饭碗,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是保健院生存和发展的银饭碗,科学管理才是保健院生存和发展的金饭碗。”这是该院院长张永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近年来,该院要求全院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执行医院各项管理制度,都要参与监督、管理。强化全院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全面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每年医院的管理工作制度由全院职工参与制订或修改,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形成“人定制度、制度管人”的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彻底打破工资发放中的平均主义,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破除了“等、靠、要”思想,实行目标量化分解到每个人。“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使每个职工都有压力感和紧迫感,从而把市场竞争变成了技术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全院工作井然有序,学习业务知识蔚然成风,形成了学先进、比技术、比服务、比贡献的良好风气。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通过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健院的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显著提高。在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门诊及住院病人不断增加,业务收入逐年上升,2007年医院全年的业务收入达到了300万余元。医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全县妇幼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主要内容的“降消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了9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9.2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63‰。因此,该院连年被省、市、县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业务发展先进单位”、“医院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