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鲁山卫生事业回眸
□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段雪枫 房琴 王召峰
改革开放30年来,鲁山县卫生系统人气聚集,形象改善,事业发展,实力提升,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国家不断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下,卫生事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逐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此同时,该县卫生局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本期对县直医疗单位与典型基层乡镇卫生院予以报道。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日新月异。
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发展迅速,现已初具规模。
大型先进设备不断引进,疑难病症不断攻关。
技术力量全面加强,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合作医疗政策有力落实,群众参合率不断提高。
基层乡镇卫生院努力改善就诊环境,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
各项荣誉挂满墙,耕耘路上结硕果。
面对全县蓬勃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取得的各项成就,该县卫生局局长潘常青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医疗卫生工作者把精力用在谋发展、心思用在求实效、劲头用在工作上,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潘常青局长告诉记者:70年代,全县卫生人员600余人,病床不足百张,发展到1985年,全县卫生系统总人数1071人,病床932张。2007年,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包括公办综合医院3家,中医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卫生防疫站1家,医学教学机构1家;民营综合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2家;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630家;现有在职医务人员1654人,村级卫生技术人员1313人;开设病床1506张;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29台。基本建立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农村卫生院22所,总投资1489万元,完成基本建设面积21146平方米;新建县医院病房楼1座,总投资3228万元,建筑面积达22276平方米;新建县疾控中心大楼1座,总投资170万元,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2008年全县新建、改扩建558所村卫生所(室),进一步改善村卫生所(室)基础条件,配备必要设备,完善规章制度,实现了村卫生所(室)基础设施标准化、诊疗操作规范化、规章制度统一化、标识标牌统一化。逐步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2006年1月,在全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4月,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全县范围内合作医疗组织体系与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07年全县参合农民584103位,参合率78%;全年有456685人(次)得到不同比例补偿,补偿总费用2462.78万元。城镇居民参合4.3万人,参合率89%;全年有5118位城镇居民得到不同比例补偿,补偿总费用144.14万元。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89%。
疾病控制与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198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装备冷链系统,试行冷链运转工作并取得成功。1987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实行冷链运转工作,每年开展六次。1990年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对鲁山县以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85%工作目标考评。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五苗”成为辖区儿童常规计划免疫必种疫苗。今年已扩大实施的免费疫苗有:麻风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等。计划免疫工作的有效实施,显著提高了辖区儿童的免疫水平。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16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麻疹、百日咳得到有效控制,无白喉病例发生。
1986年至2002年,疟疾年发病均在1/万以下,1995年经卫生部专家组考核认定,鲁山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6年开始,鲁山县又申报启动了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目前,该县的疟疾诊断和治疗全部实行免费。
鲁山县是碘缺乏病的重病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20多年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碘缺乏病防治成效显著。1984年碘缺乏病考核达到了基本控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家基本消灭和控制地甲病标准。
该县在实施原河南省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份启动了包括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和全球基金三位一体的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加强了病人的发现和及时转诊工作,提高痰检涂阳病人发现率,强化督导管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全县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有效控制了结核病发病率。
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986年前,全县医疗水平相对低下,诊疗技术仅限于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疑难杂症、难度较高的手术开展较少。1990年以后,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医疗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二尖瓣球囊扩张,心脏起搏器安装,电视腹腔镜胆囊结石、息肉摘除,前列腺肥大气化电切,腔镜子宫肌瘤、卵巢瘤摘除术,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宫颈癌、宫体癌等妇科肿瘤根治,阴式子宫切除术等一批新技术项目。2002年,在县直医疗单位推行了一日清单制和病人选择医生制,卫生局对全县医疗质量、内部管理、医疗文书规范化书写等进行了全面督导,组织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以及护理操作、护理礼仪培训班和乡村医生业务理论与法律法规考试等;按照《鲁山县医疗质量考评标准》,对全县各级医疗单位质量进行检查评比,通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月活动,全县整体医疗水平逐年有显著提高。
2000年以来,组织完成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588人、乡医注册1424人、护士注册446人,依法执业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重点是输血前的检查和成份输血率。目前,该县完全实行了血液管理“五统一”。成份输血率达95%以上,超过了上级规定80%的标准。无违法采供血现象和事件发生。在该县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全部实行了整体化护理工作,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密切了医患关系。确立县人民医院等6所医疗机构为艾滋病定点救治单位,并做到专人负责、专用病房、专用医疗设备,使全县艾滋病病人有院住、有药吃。
初步建立起了由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为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开通“医疗救援绿色通道”,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与管理,加大院内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救援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妇幼保健工作显著提高
2005年以确保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主要内容的“降消”项目在该县顺利启动。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对各乡镇卫生院所需产科医疗设备进行了配置,设备投资总额达21万余元。同时,确定了县妇幼保健院为产科急救中心,开辟了绿色通道,落实了配套管理工作方案。全县孕产妇死亡率2000年为93.63/10万,2005年为67.44/10万,下降27.97%;2007年为39.32/10万,下降41.69%;有效地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自“降消”项目启动以来,享受“降消”项目补偿的孕产妇20969人,补偿总金额达到3019175元。2008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死亡率19/10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低于11‰和12.5‰,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2.28‰。
多措并举 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是开展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主题的活动,全面推行“就医全程无障碍”服务。做到“入院有人热心接,住院有人精心管,问题有人热情答,检查有人专门陪,出院有人亲切送”,为医患和谐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狠抓护理岗位练兵,通过形象艺术、语言艺术、服务艺术、审美艺术的培训及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礼仪表演和以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专科操作比赛等,强化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人文化关怀”服务。
二是强力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同时,将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严格按照中标确定的数量、规格、价格采购。
三是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医疗价格检查的力度。实行药品价格公示制度,督促基层医疗机构自觉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是杜绝重复检查,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五是二级医院对10种疾病实行单病种限价。
医疗卫生单位发展呈现又快又好的和谐格局
作为全县医疗、科研中心的鲁山县人民医院,筹建于1951年8月,发展到2007年,医院拥有职工50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6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02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市科技拔尖人才1人,市跨世纪人才2人,县科技拔尖人才4人;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协作医院。心血管内科、眼科为平顶山市重点专科。年门诊量23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1.8万人次,专科分类齐全。拥有核磁共振、西门子螺旋CT、美国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柯尼卡CR、美国GE彩超、直线加速器、高频热疗机、潘太克斯700电子胃镜、超声乳化仪、血液透析仪、腹腔镜、膀胱镜、前列腺气化电切治疗仪等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150余台(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医院。医院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成果奖33项,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医疗水平的提高。
鲁山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座落在大山深处的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瓦屋中心卫生院就是盛开在深山杏林苑中的一朵奇葩。卫生院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惜代价,重点选派临床上的技术骨干到省市级大医院学习专业知识,然后以点带面,带动医院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邀请大医院的知名专家来院把脉、问诊、讲学。通过专家“传、帮、带”形式,不仅方便了群众就医,更重要的是使医院的内科、外科、妇科、骨科,包括儿科等一大批特色业务科室脱颖而出。目前该院的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就诊条件已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实现了医院门诊楼、病房楼、家属楼花园式建设。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百佳卫生院”、“河南省重点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单位”、“平顶山市农村卫生工作标兵医院”、“红旗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实现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放心看病的目标,县卫生主管部门还千方百计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连续几年扎实开展“医院管理年”、“医院行风评议”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水平。全县卫生工作整体水平登上新台阶,呈现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行业作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该县建立全行业纠风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行风巡查、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党风党纪教育,认真开展了优化经济环境整治活动,行风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把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作为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方针,主动加强与县纪检监察等执法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落实治理商业贿赂的政策和规定,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努力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在全县县级以上医院实行药品与医用耗材全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行为。2005年10月,鲁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大厅卫生局窗口共受理各类审批项目10882件,办结率为100%。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近年来,在全县卫生系统先后开展了“医疗质量安全年”、“优质服务承诺制”、“医院管理年”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县人民医院1996年被定为“全国基层医院学习的榜样”,7家医院被评审为“爱婴医院”,县卫生局还获得市委、市人民政府“全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市卫生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县目标管理优秀单位等称号。
30年改革与发展蕴含艰辛,30年改革与发展成果辉煌。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鲁山县卫生系统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