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38期第1版
 
2009年第38期第2版
 
2009年第38期第3版
 
2009年第38期第4版
 
 

领先潮流的品牌塑造——公立医院发展的郑州人民医院(原郑州五院)模式 (品牌基础篇)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宋连英 赵宪阳
  在河南,有这么一家医院,10年来,她屡次完成自我跨越,从一家不知名的市级医院一跃成为在全国颇具知名度、在河南代表多个方面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10年来,她已成为河南医疗卫生界服务的典范,收获“全国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10年来,其快速发展的肾移植科、眼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逐渐跻身于河南顶尖甚至国内顶尖水平,其吸聚的博士、硕士、学科带头人屡次创造数量之最,打磨出多位市级名医乃至全国道德模范标兵、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这就是郑州人民医院(原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0年来,在陈刘生院长等院领导的带领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她的发展、成熟、壮大已形成一种现象,标注了中国公立医院发展创新的方向。


跨越发展:超常速度的轨迹

  郑州人民医院的发展,首先呈现的是一种超常的速度。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1998年,医院收入3700万元;2002年,医院收入1亿零364万元;2005年,医院收入2亿零954万元;2008年,医院收入3亿3000万元。这10年的发展,实现了业务收入10倍左右的增长。
  10年前,郑州人民医院仅有23个科室,日门诊量不到500人,日住院不到170人;10年后,医院已经拥有6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床位1500张,日门诊量达到2500~3000人次,住院病人3万人次。
  10年前,医院还为无力购买大型设备而尴尬;10年后医院拥有了进口双源64层CT、3.0计算机放射线成像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等价值1亿7000万元的高端设备,设备资产在10年里实现了从1889万元到2亿7000万元的累积。
  从1998年到2009年10余年间,在陈刘生院长的带领下,郑州人民医院发展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从一所十分普通的市级综合医院一跃成为河南省颇具知名度的大型综合医院。
  10年来,医院先后购置螺旋CT、C型臂、美国太空监护系统、全身伽玛刀、核磁共振、数字胃肠仪、全自动生化仪、白内障超声乳化仪、鹰式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数字计算机放射成像系统、配型实验室、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眼底激光系统、角膜内皮计、氩气刀、进口电外科工作站、体外循环机、高端脑外科显微镜、血液净化系统、全景X光机等仪器设备600多台(件),其中有大部分设备作为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持,屡次创造医院建院史上的技术先例。
  370、510、710、1500……床位数量的数字更替,见证了10年间医院发展的速度。郑州人民医院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了无数个奇迹:旧病房楼的3次改扩建及装修,后勤综合楼建设完工后的功能转变,输液中心、体检楼等临时建筑的巨大成效,新病房楼的成功建设……
  “我有3个感慨,一是感慨医院发展的速度与成果;二是感慨医院有这么好的职工队伍;三是感慨医院的变化,包括思想观念、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服务标准等全方位的变化。”陈刘生院长如此解读医院的发展。
  陈刘生院长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插曲。那还是多年前,当时医院进了一台呼吸机,但是相应科室不敢接,并和医院讨价还价,称如果要接,医院要负责维修和折旧费。显然,这是一种对前途发展的不明朗的认识。
  如今,在该院呼吸内科,每天要抢救10~15个重症病人,12台呼吸机都不够用,各个科室时刻都在考虑,怎样改善条件才能满足群众更高的需求。
  这样的变化举不胜举。如今,该院郑州市重点专科数量达到5个,其中心内科病床数量从50张扩展到80张,监护病床从4张发展到14张,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在全省独树一帜;呼吸科目前已有7个硕士以上学位大夫,所开展的多项技术走在全省前沿,并建成了拥有13张床位的全省首个符合规范的呼吸系统重症监护室;消化内科病床数量从40多张发展到72张,其开展的无缝衔接服务和胰胆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壶腹部占位病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救治等多项技术居全省领先水平;周围血管外科病床数从40张扩展到80张,开展的腘静脉嵌压综合征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即便如此,床位仍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在这些科室经常看到走廊里住着加床的病人。
  同时,该院还拥有眼科、内分泌科、心胸外科、整形外科、病理科等5个郑州市特色专科。我们可以想象,随着一次引进3名博士的神经外科的有效运转,随着肿瘤实验室的开放扩大,随着整形外科业务的整合扩容,随着显微创伤骨科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一个重点专科群跃的局面必将在郑州人民医院闪耀。


和谐发展:超越常规的眼光

  如果说郑州人民医院的整体跨越呈现的是一种超常速度,那么,他们在营造医疗环境上显示的就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眼光。
  这一超越常规的眼光,集中体现在2008年4月18日试运行成功的郑州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中。这是郑州人民医院历史上的一座标志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建筑,她倾注了郑州人民医院人对和谐的深刻理解。
  走进新病房大楼,立足在任何一个楼层,你都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个宽敞明亮的角落,在那个角落,你可以坐下小憩,享受一方宁静;你可以和三五同行者窃窃私语,在治疗之余舒缓心灵……
  什么是建筑艺术的最高杰作?识者说,是人性与自然的浑然结合。而从设计、建造到最终落成,郑州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无不体现了这一人性与自然的结合。
  这种人性与自然的结合,首先是将最好的空间让给了病人。走进病房大楼你会发现,凡是朝南向阳的空间,必然是为病人精心打造的病区。为了方便病人,他们还在每个楼层专门开辟了病人配餐间、晾晒平台;专门开辟了为病人家属服务的等待区以及专设卫生间;专门为病人家属提供了谈话间、陪护人员休息室。这种贴近病人的设计,正是通向医患沟通的桥梁。
  这种人性与自然的结合,还表现在将宁静和阳光还给了大众。采访中,记者乘电梯来到病房大楼的顶层,从楼层的外廊向医院西北部张望,高低错落有致、红绿灰相间的楼房鳞次栉比,顿生登高远眺之兴。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几乎在每一个楼层,都开辟有足够宽敞的公共空间。在看望病人的间隙,或者不太重的病人在治疗之后,稍微挪动脚步,就可以到达这一方休息的空间。
  这样的医院太不像医院,又像极了医院。不仅是身,心也从此开始完全放松。
  这种人性与自然的结合,还表现在给医务人员营造了上升的空间。记者看到,从区域上来划分,医护人员在病房大楼活动的空间可以分为治疗区、办公区、休息区。医护人员在治疗区与病人亲切接触、问诊施诊,在办公区进行配药、病历书写等基本的工作,在休息区进行短暂的学习和休息。
  记者在新病房大楼看到,这里的医生办公室足有50平方米,电脑、打印机一应俱全,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而护士站也告别了局促的环境,增添了一个物品处理间,不仅与病人接触时更人性化了,空气流通也更好了。这种贴心的设计,还体现在配置有微波炉等基本设施的医护人员专用配餐间、实习生更衣室和每个病区尝试设置的专用于学习交流的学术厅上。
  与病人交流沟通,与内心私语对话,从工作到休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从这种开放的设计中找到了可以上升的空间。“我们就是要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分享医院的成就。”陈刘生院长的话掷地有声。


高效发展:超越平凡的标杆

  郑州人民医院人有一个“永创一流”的信念,这一信念从一年一度的年度战略、覆盖各科室的标杆计划、推陈出新的精品医院建设一路实践而来,每一步都闪耀着超越平凡的印记。
  就拿宏伟的新病房大楼来说吧。在这座病房楼里,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开,有独立的污物电梯和清洁电梯;病人专用通道、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半污染通道互不交叉。同时,区与区之间设有卫生通过室,通过室包括更衣室、淋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医务人员由病区走廊进出病房需经缓冲间,缓冲间设感应式水洗手设施、错位门。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医护人员在特殊时期进出病房,就需要从这一端进去,依次清洁、洗浴、更衣,完成治疗后,再从另一端依次清洁、洗浴、更衣。也就是说,进出病房的通道并不重合。记者了解到,该院新病房大楼从设计之初就从高标准入手,有效解决了医疗救治中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在感染控制上树立了标杆。该院感染办主任孙迪迪向记者介绍:“人、物流向分开,洁、污通道分开,整体布局符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这是新病房大楼设计的一个目标之一。”
  这种感染控制,还表现在空气与水的处理完全体现了高标准的要求。空气处理完全能够应对传染病控制要求,每层都能单独控制;备有安全充足的水源,南楼、北楼排水系统严格分开,医护人员以及病人也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用到清洁的水源。
  其次是在内部功能的体现上树立了标杆。目前在医院,不仅有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重症监护系统,现代化的净化手术室,还有从设备、环境、布局到服务均属一流的血液净化中心和血液检验中心。
  据介绍,郑州人民医院开放有全省最大的综合重症监护室,包括24张病床。在综合重症监护室内,按病种分为3个区,其中开放区11张床位,用于抢救普通外科病人;2个中等监护区,用于监护器官移植病人;还包括单间监护区,用于监护心脏移植、感染病人。
  不仅如此,河南省首个符合硬件和软件规范的呼吸系统重症监护室就设置在郑州人民医院的新病房大楼内。呼吸内科主任于洪涛告诉记者,呼吸系统重症监护室目前有13张床位,在建筑设计上实现了污染区、清洁区、半清洁区的划分,具有负压系统,空气净化功能达到了万级,目前配备的硬件也能够完全满足抢救呼吸系统危重病人的需要。
  同时,冠心病监护单元的病床从4张扩充到14张,一个随需而动的全透明冠心病监护单元日趋成熟。血液净化中心的血液透析机增加到36台,抢救危重病人时,基本能够实现1~3天内连续性血液净化。
  再次是在流程现代化上树立了标杆。在新病房大楼内,记者了解到了污物送出的过程。医疗护理结束后,经过简单处理,医疗废物通过治疗区域墙上开放的隔离孔交给专门的保洁人员,然后保洁人员沿着专用的污物通道走向专用于污物运送的电梯,最后污物被集中起来等待统一销毁。
  这种流程的现代化,体现在科室的结合上,为了方便一体化管理,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便于医疗用品之间的流通。心内科、心外科也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便于对复杂疑难病人展开会诊。同时医院的产房也进一步细化,将产前待产、产中、产后休养分割成了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区域。
  还有就是在先人一步,意识超前上树立了标杆。说到这种先人一步,意识超前,首先要提到病床头设立的“治疗带区域”。记者看到,在这个区域中,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呼叫系统、音乐背景系统、信息等插孔一应俱全。数下来,这样的插孔数量达到了16个,完全能够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需要。
  这种超前意识在新病房大楼急救中心功能配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记者看到,在新病房大楼,急救中心一楼设置有超大超宽的走廊,甚至可以实现急诊车直接进入。而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抢救需要,在走廊的墙上还设置了3~5组急救终端抢救设备,可以随时在关键时刻一封,插上氧气瓶、信息插孔等,即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抢救空间。


文化传承:超越自身的实践

  在郑州人民医院,有一个非同一般的号码“8120”。
  这个号码的不一般在于,它是围绕后勤紧急维修保障中心建立的一个“8120”体系,甚至是医院的紧急调度中心。在这个体系下,全院临床职能科室的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得到反馈,成为全院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剂。
  过去,门诊楼下管子爆了,没人能弄清具体位置,更弄不清管子的型号;过去,临床科室提出紧急维修,但损坏责任如何界定、维修效果如何,无法知晓;过去,锅炉房、洗衣房等各个工种劳动强度不一样,待遇却几近相同,工作人员积极性无法调动……
  该院副院长胡明说,在“8120”体系下,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通过“报修中心”、完工报告制度、考核制度等的建立,维修项目情况以及其效果全部输入计算机网络,医院过去的家底以及需要在外部环境上的改进一目了然;通过后勤维修数据库的建立,医院各方面的需求状况逐渐清晰起来,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医院需求的最小库存量)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上对后勤保障的认识,将后勤保障的数据作为诊察医院运行的有力证据,融入了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
  这是郑州人民医院不断赶超自我的一个缩影。
  该院的肾病器官移植中心始建于2002年,仅仅2年后开展肾移植手术例数已位居河南首位,2008年手术例数位列全国第一位。
  该中心主任曲青山回忆创业之初仍然充满激情:“当时我们6张床3个人,发展到如今80张床36个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建科之初,我们就提出,要将科室的发展看成是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将科室发展看成大家共同的事业。”
  卓美眼科,重新整合后科室面积将达到2500多平方米,拥有60张床位和一个临床实验室。从2003年到现在,该科开展的白内障手术例数连年居全省首位。
  从当初的“弱不禁风”到如今的茁壮成长,卓美眼科主任王新道破了其中的缘故:“我们非常重视团队培训和文化品牌建设,只有建立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队伍,才能把制约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一位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在该科接受手术治疗后深有感触地说:“技术精、服务好、流程佳、感觉美,真棒!”
  这是一种超常的凝聚力,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一个卓有成效的力量的聚合,一个全新的质量管理方式的运行,完完全全是全体职工对事业的热爱、精神高度统一的体现。”陈刘生院长如此解读。
  陈刘生还向记者感慨:“过去总认为,最难改变的是人心,现在看到从上到下大家从根本上都改变了自己。再也听不到抱怨、消极的语言,再也听不到不入耳的议论,大家完全沉浸在亢奋的干事状态之中。”
  不是依据强行的制度行事,不是以物质利益来诱惑,而是让人在科室、医院的发展中耳濡目染改变自己,自我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超越平凡的精神。
  在中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历史上,郑州人民医院以高速发展、和谐发展、高效发展、文化传承嫁接了基础建设、医疗环境、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成为公立医院发展创新的典范,走出了属于郑州人民医院自身的公立医院发展模式,实现了医院品牌的全面跨越。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