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37期第1版
 
2009年第37期第2版
 
2009年第37期第3版
 
2009年第37期第4版
 
 

医生就该迎着风险上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门诊的诊断须谨慎,尽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勿向患者及家属过多解释病情,告知其病名及严重即可,病情交代要重……”这不是舞台上小品的插科打诨,而是近日在网上盛传的“31条医用厚黑宝典”中的“经典”语录。
  此前,卫生部发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也显示,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对医疗风险变得更加敏感,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诊疗行为。如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在诊疗过程中一些有效但风险相对较高的技术,只有33.3%的医生表示会采用,如果真是这样,实在是种大悲哀。面对医疗风险,医生看似高明的自我保护策略背后,其实凸现的是医生在我国现代医疗背景下,对失去患者信任的无奈、对潜在医疗纠纷的畏惧、对现有体制中缺少合理支持与保护措施的失望,以及对未来执业生涯的迷茫……
  但无论怎样,医生就是该迎着风险上的。那种试图规避风险,只求自保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自踏上职业道路的第一天,医生本就立誓“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之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便决定了“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果医生不惜牺牲患者健康利益,只求自保,承受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的道德压力还在其次,百姓的健康又如何得到维系?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医生过度的自我保护往往会使之陷入更大的医疗纠纷之中。而且,医生群体中普遍公开的回避风险言行,会加剧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使医患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医生自己也明白,正如一次普通的静脉注射都可能存在药物过敏致死的风险一样,医疗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无法完全避免的。真正令医生担心并竭力避免的,是风险发生后的无法可依、孤独无援。
  良好的体制才能鼓励人们做其应该做的事,医疗领域也是如此。和回避风险、自我保护相比,重塑信任、风险共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这需要医生和医疗管理部门付出更多努力。
       (摘自《生命时报》  胡林英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